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2)

丨九万

编辑丨九万

引言:

相比近年来乏善可陈的其他国产悬疑惊悚片如《笔仙》系列、《电梯惊魂》、《孤岛惊魂》等,《催眠大师》良好的口碑以及2.74亿的票房称得上是极为成功的,其在艺术评价与市场回馈上的双赢是近年来国产悬疑类型片少有的。

《催眠大师》上映四天破亿,创造了国产悬疑片新的票房记录,其在悬疑类型片这一领域呈现出的类型化书写方式与表现性叙事策略值得相关创作者们借鉴和学习。其类型化书写方式包括构筑类型化元素、设置连续性悬念、转换常规型叙事视角,表现性叙事策略涉及传达表现主义影像风格、折射时代大众心理,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3)

一、类型化书写

作为中国电影迈向国际主流电影工业模式的重要一步,类型电影的创作是一项无法绕过的课题,并且这一问题已然在实践与探索中有所进展。《催眠大师》作为国产类型片的一种悬疑片,准确把握了类型化的书写方式,其具体表现为:构筑类型化元素、设置连续性悬念、转换常规型叙事视角。

1.构筑类型化元素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4)

作为好莱坞与其他国家的主流商业电影模式,类型电影具有如下特点:西部片里的铁骑劫美、英雄解围,强盗片里的抢劫成功、终落法网等;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或警长、至死不屈的硬汉、仇视人类的科学家等;代表邪恶的森林、预示凶险的宫堡或塔楼、象征灾害的实验室里冒泡的液体等等。

具体到精神类悬疑片而言,其公式化的情节表现为“围绕着主人公往日的精神创伤和现在陷入的某一恋情或阴谋、罪行之间的不正常影响建立情节”。定型化的人物主要是故作常态的精神疾病患者、装扮异类的正常人或者佯装患病的普通人等。图解式的视觉形象涉及虚化模糊的背景环境、儿时或过去的伤痛回忆、奇特非凡的场景布局等等。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5)

这些类型化元素都是为了突出影片悬疑性的主题或者塑造角色鲜明的特征。《催眠大师》基本构筑了三方面的类型化元素:情节围绕任小妍与徐瑞宁的精神创伤展开,在两个主要角色催眠与被催眠、治疗与被治疗的往复回环中揭开了一个个新的事件与谜底。

人物设定方面,任小妍显然是一个伪饰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正常人,而以著名心理医生形象出现的徐瑞宁才是那个故作常态、“道貌岸然”却患有“创伤后症候群”、经常出现“严重的自残行为”的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6)

这一常人与患者角色倒置的成功设定早在1920年上映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既已出现。影片中多次显现的徐瑞宁办公室门外地板图案与旋转式楼梯布局、任小妍被催眠时儿时回忆或诡异处境的虚化晃动等背景环境、两人交谈所在的封闭幽暗的办公室等共同组成了具有悬疑性、惊悚化与神秘性特征的图解式视觉形象系列。

2.设置连续性悬念

“在上演一出戏给观众看时,首先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使他们保持对演出的注意力的愈久愈好。只有做到了这基本的一点,才能实现更为崇高和远大的目标,因此要造成一种兴趣和悬念,这是一切戏剧结构的基础。”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7)

悬念设置之于电影,尤其是悬疑电影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精妙合理的连续性、递进式悬念设置有助于悬疑情节的顺利展开,并最终在所有悬念迎刃而解的高潮处引领观众获得突破性的审美快感。

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在论及有关悬念设置问题时提出“一步一步地逐渐构成一个心理情境,用摄影机先突出一个细节,然后另一个细节。关键是把观众直接拉进那情境之中,而不是让他们从外部、从一定的距离来观望。

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要把动作分解成细节,然后从一个细节切到另一个细节,从而使每一个细节都轮流强迫观众注意,并揭示它的心理含义……并通过这些细节使他们感受到人物所感受到的。”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8)

《催眠大师》核心情节按时间顺序前后共出现多处主要悬念:方教授介绍任小妍病例给徐瑞宁,去餐厅吃饭步行而非开车,其他医生都失败,徐能否治愈任的心理疾病,徐瑞宁洗手间接电话时对溢水的恐慌,徐告诉任治疗已结束。

徐追问催眠中的任其未婚夫死因,任在即将说出时被神秘人阻止,任告诉徐其身后一直跟着一男一女,并说出其生日及怕水等问题,徐在被催眠清醒后认出任为顾洁。

这些悬念中包括有关事件详情、人物身份、物象面貌的事物悬念,有关角色行为或动作之原因及目的的行为悬念,有关受众对情节进展之猜测的推论悬念。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9)

所有悬念围绕文本主题的表达与悬疑氛围的营造,呈现出“从一个细节切到另一个细节”、从一个悬念过渡到另一个悬念的组合特征,每一个细节与悬念都能够“强迫观众注意”,最终“一步一步地逐渐构成一个心理情境”,这种“把观众直接拉进情境”的方式是希区柯克所推崇和肯定的,也是在实践中被证明有效和成功的。

3.转换常规型叙事视角

《催眠大师》在核心情节的叙事视角方面抛弃一般影片较常使用的全知视角,转而使用主观视角贯穿始终。徐瑞宁作为主要角色“带领”观众对任小妍的病情进行观察和推断,其视线所及极为有限,即使在百般努力后也只是获得了些许发现。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0)

对任小妍所患精神疾病的推论:被亲生父母及任氏夫妻两次遗弃导致的心理阴影所致,但是最终证实是观众与主人公被置于设置好的“陷阱圈套”之中,一切都是假相伪饰。

这种在核心情节进展中叙述者或观察者即主角徐瑞宁无法解释和说明所有隐蔽与非隐蔽现象的主观视角,较之于更为普遍使用的客观性全知视角,对作品的主题表达与类型书写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情节的神秘性,使文本富于悬疑气氛;最直接地加强了叙事的生动性、直观性,提升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度;诸多的悬念设置与模糊点“留白”,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审美期待与参与意识。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1)

结尾处对所有悬念的解答和对往事的回忆则是客观视角的运用,这种对常规型叙事视角的转换既完成了对核心情节的叙述,又解答了受众对诸多悬念、“留白”的猜疑,最终形成对文本主题的完整表达。

这种转换常规叙事视角的叙事方式在诸多经典悬疑片中均有呈现,如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非行的《全民目击》等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复杂情节主要由“发现”与“突转”组成,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2)

“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

文本在核心情节中设置的多重悬念,以主观视角的方式经由主角徐瑞宁“引领”受众一“发现”,在情节进展到高潮部分时,叙事视角转换为客观全知视角,“行动转向相反的方面”,所有悬念得到解答,结尾处实现“突转”,由病患转为医者的任治愈由医者转为病患的徐。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3)

二、表现性叙事

缘起于20世纪初欧洲绘画领域的表现主义迅速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传播扩展,如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表现主义在20世纪的10年代到20年代初统治了德国文艺,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4)

《催眠大师》的影像呈现和叙事表达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其一方面沿袭了表现主义电影一贯的叙事风格,突破已有的艺术程式或传统的表现技巧,在较多画面中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塑造出“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另一方面文本借由角色的经历与心理描摹谋求对时代思潮与大众精神的直观反应。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5)

1.传达表现主义影像风格

自1919年至1924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兴起并近于繁盛,出现了一系列代表作,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悚影》《大都会》等,其形成了直接取材于绘画手法的独特影像风格:题材奇幻、场景布局奇特与氛围诡异、画面色彩浓烈与光线明暗对比鲜明、表演近于夸张等。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6)

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表现主义影像风格在《催眠大师》中被再次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在题材选择方面,文本涉及暴力、情感、死亡等意象谓之奇,涉及梦境、潜意识、幻觉等意象谓之幻。

在场景布局与氛围营造方面,徐瑞宁办公室门外地板图案与旋转式楼梯布局,任小妍经历弹珠事件时紧张、恐惧的背景音乐,徐瑞宁面对洗手间溢水恐慌时惊悚的背景音乐,任被催眠中与未婚夫在同一棺材中被众人哀悼的场景设置等共同形成了场景布局的奇特性与情节氛围的诡异性。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7)

画面色调与光线方面,任小妍儿时场景中整体白色环境背景与局部红色花朵点缀的结合,任在被催眠之场景中阴沉暗淡的天空与天空下苍白明亮的环境的对比都呈现出画面色彩的浓烈化与明暗对比的强烈性。

表演方面,任经历公交女孩事件中公交司机阻止其下车时的怪异表情,任在被催眠中睁着眼睛回答提问时的近于诡异的面容等构成了影片局部表演的夸张化特征。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8)

这些题材与视听语言的“不自然性”与非常态化,诸如其他表现主义电影一样,造成了一种“令人震惊的陌生化”世界图景,在艺术形式上既已充分把握住了受众的审美期待。

2.折射时代大众心理

当下社会,商业经济急速发展,后工业文明引领潮流,人们在物欲横流与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与社会大环境中,面对两个方面的挑战与困惑。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19)

一是对物质财富的盲目与疯狂追求以及这种追求难以实现时的现实困境,这一压力和困惑直接造成了人的长期性焦虑与恐惧情绪;二是伴随着人们对物质与享乐片面追求的同时,潜意识中对这种盲目追求的内疚与自责、信仰缺失、精神空虚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模糊、惶惑迷茫成为时代大众心理的主要写照。

悬疑惊险片在类型电影中恰是最能反映和折射这一时代思潮与大众心理的类别。“惊险片的矛盾冲突来源是现代人的人格分裂和心理压力,惊险片处理的基本问题是现代人的焦虑与恐惧,是对现存很多社会秩序、道德观念或‘理性’这类基本信条的含蓄的质疑,惊险片通过强化表现这类焦虑与恐惧释放了许多现代人的心理压力。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20)

结语:

《催眠大师》将徐瑞宁表面的事业有成、无限风光与最终揭示出的其“创伤后症候群,严重的自残行为,长期自我压抑”直观呈现在受众面前,完整表现出其表现性叙事的心理隐喻功能,也将这种“现代人的焦虑与恐惧”直指受众内心,使受众完成了心理压力的短暂性影像化释放,同时获得了受众强烈的审美共鸣。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21)

《催眠大师》在类型化书写与表现性叙事方面做出了有益且成功的尝试,促成了其艺术与市场的双赢,此类佳作毕竟是少数。

在以《泰》为代表的其他国产类型片取得巨大成功时,国产悬疑类型片作为国产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当积极学习国内其他成功类型电影的创作经验,借鉴国外优秀电影制作公司先进的制作理念,在遵循类型电影创作规律的前提下,谋求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催眠大师电影徐峥观后感(通过徐峥电影催眠大师)(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