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龟峰山杜鹃花海风景区(麻城市全域旅游探微)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胡胜芳 吕博林

6月8日,端午小长假第二天。麻城市龟峰山村杨家乐旅游合作社21号门店“旭日升酒家”接连来了好几拨客人,老板杨福和忙着端茶让座。

“一年四季都很忙,特别是4月到6月,我这里客房加上餐厅得请4个人帮忙。”杨福和说。

近年来,麻城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产业融合、市场手段、景区联动”,全面推进旅游业创新发展,随处可见杨福和式的忙碌景象。

麻城龟峰山杜鹃花海风景区(麻城市全域旅游探微)(1)

麻城龟峰山杜鹃花海风景区(麻城市全域旅游探微)(2)

麻城龟峰山杜鹃花海风景区(麻城市全域旅游探微)(3)

麻城龟峰山杜鹃花海风景区(麻城市全域旅游探微)(4)

旅游理念大提升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提起麻城旅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龟峰山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龟峰山村地处龟峰山景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两年,他们将域内旅游做得风生水起:开办农家乐;成立茶叶合作社,将抛荒多年的茶园复耕变身成秀美的观光园;建起与山林、茶园融为一体的精品民宿韩养村;开辟桃林桑椹采摘园……全村101户农户全都吃上了旅游饭。

“只有培植旅游从业人员全新服务理念和主人翁意识,全域旅游的进程和效果才能得到充分展现。”2017年,麻城市文化旅游局派驻的扶贫工作队来到龟峰山村,第一件事就是规范旅游服务业。

“通过党建引领,让村民规范有序地经营农家乐,给游客以完美服务。”扶贫工作队队长夏军说,遵照“全体经营成员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增收”的理念,村里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101户农户出资300余万元认购股份,共推、共享“杨家乐”品牌。扶贫工作队请来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对农家乐经营人员进行餐饮、客房、服务、礼仪培训,推选专业人员组成管理团队,建立“杨家乐”网站、公众号和微信工作群,配备多功能自助机,将“杨家乐”的旅游产品集中展示。2018年夏天,龟峰山避暑季出现一房难求的盛况,客人对“杨家乐”的全方位服务赞不绝口。

由夏军组建的龟峰山志愿者服务队也在2017年应运而生。穿梭于各个景点的30多名志愿者,免费为游客提供咨询、义务接送老少游客上下山,提供医疗服务等等。志愿者们为游客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提升了景区的形象。

智能文旅添异彩

依托100万亩杜鹃林、两年一届的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在“花经济、花文章”的思路下,投资50亿元的龟峰山4A景区,则是一个更大的集餐饮、住宿、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体验游项目。

麻城以龟峰山景区为辐射,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做强文旅融合,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精心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歧亭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杏花村和付兴湾、王家畈、小漆园、谢店等14个中国传统古村落;以孝善文化、移民文化为纽带,建成麻城孝感乡文化园,复活了一段“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的尘封历史……如今进入麻城,游客走到哪里都是旅游,处处见风景,处处现文化。“全域旅游包括宣扬文化历史,而加强旅游服务设施,也是打造全域旅游的关键因素。”夏军说,麻城文旅局开发制定的全域旅游智能化建设——智慧链接系统,使麻城大部分知名景点建立联系,实现“一部手机游麻城”。

龟峰山村委会大楼一楼的服务中心,一台“杨家乐智慧旅游驿站”自助查询机很是醒目。查询机大屏幕前,游客丁梅和老公津津有味地翻着“龟峰山景区网上游览360度全景虚拟景区”,“这个拜寿台挺不错,我们先去这里。”丁梅说。

“龟背岭上连片面积10多万亩的古杜鹃群落,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古杜鹃群落’……”来自武汉的游客小林则随手翻出微信里推介的麻城龟峰山景区VR全景展示告诉记者,她之前在朋友的手机上看到这个网上虚拟全景展示,当即带着父母来麻城看杜鹃花海,“非常震憾”,这次她又约了几个朋友,准备在农家乐住两天。

夏军介绍,除了龟峰山景区VR全景展示,还有“智游麻城”微信平台,“麻乡约”APP智慧导览系统,炎黄寻根网、姓氏谱堂,电子谱堂,这些系统在龟峰山景区官网设中英日韩四个语言版本。游客通过手机即可跟随虚拟投影身临其境,浏览景区各个景点。

农旅融合家家乐

在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理念之下,景区和景点不再追求旅游人次的增长,而是追求景点给游客带来的品质享受,追求景点在旅游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麻城正是按照这个理念,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村民发展高品质“食、住、行、游、购”一条龙旅游产业,让游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宁静惬意的享受自己梦想中的原生态生活方式。打造农家乐合作社时,土地流转、景区用工、农家乐创业,旅游致富的乡村产业格局也逐渐形成,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可喜的收入。

打造全域旅游,必将与林业、交通、水利等基础产业全融合,形成综合新产能,村民受益匪浅。龟峰山风景区、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烈士陵园、孝感乡文化园、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狮子峰林场、菊香人家等在进行景区建设的过程中,都是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花之梦”菊花园在建设过程中吸纳了虎形地村800多人务工;在黄土岗镇菊香人家景区建设过程中,50%以上的务工人员为当地贫困人口,且产业园与18名贫困人口签订长期用工合同;2019年年初,麻城市旅游部门为贫困户和企业搭建平台,让涉旅企业更加精准地对接贫困村农副土特产,全市26家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采购总金额达1000余万元。

长岭关村的吊桥沟生态探险户外旅游近几年持续火爆,“赏茶花、鉴杏花、看杜鹃、送玫瑰、饮菊花、品老米酒”,游客体验乡村特色吃住游,推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农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平时在“杨家乐”做服务员的贫困户郑红,家里有3亩多茶园、4亩魔芋。今年有公司和她洽谈,要按1.2万元一亩的价格收购魔芋,“作为本地高山土特产,来我们这里的游客都会在农家乐点这道菜。”

依托各项政策和旅游业的发展,几年间龟峰山村从原来负债30余万元,到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元。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麻城市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1.5741万人就业,“由花经济带动的全域旅游,正成为麻城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夏军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