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溥仪下诏退位的历史意义(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

1912年2月12日,清朝小皇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代表下颁布了《退位诏书》,结束了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这一天也被称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日。

清朝溥仪下诏退位的历史意义(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1)

那么,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清朝最高贵的宗室成员12名铁帽子王是怎么想的呢?

铁帽子王是指清朝由努尔哈赤所封的十二位亲王和两位郡王,他们都有世袭不降爵位的特权,因此被称为“铁帽子”。他们分别是: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亲王岳拖、顺承亲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在溥仪退位时,这些铁帽子王中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只有四位:醇、庆、恭、肃四位亲王。

清朝溥仪下诏退位的历史意义(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2)

肃亲王

其中,醇和庆两位亲王是支持退位和接受北洋政府条件(即《中华民国与大清国约定事项》)的。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住皇室和满族人民的利益和安全。他们也是在退位诏书上签字盖章的摄政内阁成员。

而恭和肃两位亲王则是反对退位和抵制北洋政府条件的。他们觉得这样会失去皇室和满族人民的尊严和权力。他们甚至想要重振大清国威风,并与日本人合作,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并让溥仪当了傀儡皇帝。

清朝溥仪下诏退位的历史意义(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3)

至于其他八位铁帽子王,则没有太大的作用。有些已经去世或者无职无权,有些则保持沉默或者顺从。

总之,在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有些在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地位和财富,有些则沦为平民甚至贫困潦倒。

其中,醇亲王奕譞是最幸运的一个。他在1917年参与了张勋复辟清朝的失败行动后,被北洋政府赦免,并保留了他在北京的宅邸和部分财产。他还担任了国民政府顾问院顾问,并在1935年去世前享受了高级待遇。

清朝溥仪下诏退位的历史意义(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4)

醇亲王奕譞

而庆亲王奕劻则是最悲惨的一个。他在1917年参与了张勋复辟清朝的失败行动后,被北洋政府通缉,并逃亡到日本。他在日本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并卖掉了自己祖坟里的棺材和骨灰来维持生计。他还曾经拉过洋车为生,并被溥仪得知后大怒,给他寄去一个空箱子作为惩罚。他在1926年死于日本东京。

其他几位铁帽子王则有不同程度的衰落或者平淡。例如:

恭亲王在1924年被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驱逐出紫禁城,并流亡到天津租界,在那里过着隐居生活,直到1945年去世。

肃亲王在1924年被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驱逐出紫禁城,并流亡到天津租界,在那里过着隐居生活,直到1931年去世。

礼亲王在1912年退位后就没有再参与政治活动,并住在北京西山附近过着清静生活,直到1933年去世。

郑亲王在1912年退位后就没有再参与政治活动,并住在北京西山附近过着清静生活,直到1928年去世。

睿亲王在1912年退位后就没有再参与政治活动,并住在北京西山附近过着清静生活,直到1931年去世。

豫亲王在1912年退位后就没有再参与政治活动,并住在北京西山附近过着清静生活,直到1933年去世。

荣亲王在1912年退位后就没有再参与政治活动,并住在北京西山附近过着清静生活,直到1935年去世。

端亲王载漪在1912年退位后就没有再参与政治活动,并住在北京西山附近过着清静生活,直到1947年去世。

瑞亲王载洵在1912年退位后就没有再参与政治活动,并住在北京西山附近过着清静生活,直到1951年去世。

清朝溥仪下诏退位的历史意义(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5)

溥仪则是最复杂的一个,他在1912年退位后被北洋政府允许留在紫禁城内作为“寓居”,并享受每月四万两白银的补贴。他还曾经试图恢复皇权或者建立新朝代,但都失败了。他在1924年被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驱逐出紫禁城,并流亡到天津租界,在那里受到日本人的拉拢和利用。

1934年他应日本人之邀前往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并一直效忠于日本人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被苏联红军俘虏并关押了五年,在那期间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改造。

清朝溥仪下诏退位的历史意义(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6)

1950年,溥仪被释放并回到中国大陆,在那里他先后做过园艺工、文物管理员、作家等职业,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67年因肾癌去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