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瓒有后代吗(罗学瓒诉家庭苦恼)

您是否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颁布的法律是《婚姻法》。这个法律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罗学瓒有后代吗(罗学瓒诉家庭苦恼)(1)

毛泽东

一、罗学瓒何许人也?

罗学瓒是何许人也?简单地说,他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的同班同学

当年,罗学瓒和毛泽东同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八班读书,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了挚友,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探讨人生,针砭时弊。

1918年4月,当毛泽东、蔡和森筹备组建先进青年学术团体——新民学会时,他便十分踊跃地加入到了13名创立者中,并成为了学会的骨干力量。

最开始,我在毛泽东撰写编辑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关于新民学会创建时到会者的名单里没有找到“罗学瓒”的名字。再往后认真研究,我发现罗学瓒又名“罗荣熙”、“罗云熙”,毛泽东曾多次在他“给罗学瓒信”中称其为“荣熙兄”。

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关于新民学会成立大会时的名单里确实有一个“罗云熙”。民国时期的有志青年理想远大,经常会把自己的抱负与名字结合,换过几个名字也不足为奇。

少年毛泽东崇拜梁启超,而梁启超自号“任公”,于是毛泽东早年曾给自己起了个号为“学任”,表示要向梁启超学习,并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他当年还经常在给别人的信中署名“毛学任”。

因此,罗学瓒有多个名字也不足为奇了。

罗学瓒有后代吗(罗学瓒诉家庭苦恼)(2)

罗学瓒

1919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地积极与北京侨工局联系,软磨硬泡,硬是为新民学会会员争取到了25个去法国的勤工俭学机会的名额,这份名单中就包括了罗学瓒。

其时,由于通信并不如现如今这么便利,毛泽东、蔡和森在为新民学会会员报名时,大部分还未征得会员本人的意见。不过,这种出国深造务工的机会,对于当时的先进青年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毛泽东、蔡和森辛辛苦苦为新民学会会员争取来这种“福利”,想必大家都是会欣然接受的。

此时的罗学瓒并不知道自己有机会出国留学,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他同样面临着就业的困惑。在一番权衡思量之下,罗学瓒准备放弃自己“师范”专业,筹备着要从事“工艺”事业。

当罗学瓒从蔡和森的信中得知,毛泽东、蔡和森他们“冒昧”地将自己的名字加入到赴法勤工俭学的名单中时,他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罗学瓒也知道出国留学对自己的前途大有裨益,留学回来后也能施展自己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然而,让他担忧的是,家里无法承担给他到北京参加赴法留学预备班的费用。

罗学瓒将自己的情况写信告知了在北京的毛泽东、蔡和森,毛泽东、蔡和森又积极与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创办人李石曾先生交涉,终于向侨工局借到了五、六千元的留学费用,解决了部分新民学会会员囊中羞涩的问题。

事实上,当大部分新民学会会员甫一得知要去法国留学,都有些犹豫。这其中大多数的原因还是经费问题,因为新民学会会员最初大部分是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家里条件并不算太好,要筹措一笔出国费用,对于他们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

当毛泽东、蔡和森逐步解决了留学费用问题后,新民学会会员也陆续都同意出国留学了。

罗学瓒自己也多方协调,最终筹措了200元的赴京上留法预备班的费用,却还差100元去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的留法高等预备班的费用。

得知此消息,毛泽东又立即给罗学瓒寄了一张明信片:

到京赴法二百元能筹,旅保一百元无著,是一问题。旅保费,俟弟至京,与蔡商量筹借,或有著之时,再函知兄前来可也。

同时,毛泽东在明信片中还劝罗学瓒要坚持从事小学教育事业:

弟又有一言奉商者,兄于从事工艺,似乎不甚相宜;而兄所宜,乃在教育。

当时,毛泽东、蔡和森认为新民学会会员应该用教育的方式、方法去传播自己的先进思想,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还可以教化民众。他们建议新民学会的会员们多去小学教书,从幼龄儿童开始就传输新进思想,塑造具有新思想的人才,以为振兴中华奠定基础。

但是,毛泽东的这张明信片罗学瓒当时并未收到,因为罗学瓒在收到蔡和森的信后,就立即兴冲冲地动身赶往北京了。这张明信片最后被珍藏在了现在都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

于是,罗学瓒成为了新民学会会员中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人员之一。

罗学瓒有后代吗(罗学瓒诉家庭苦恼)(3)

毛泽东给罗学瓒的明信片

二、罗学瓒等新民学会会员的法国生活

1919年7月,罗学瓒到法国开展勤工俭学,他严格按照新民学会的要求,定期向国内写信,报告自己及其他会员在法国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中秋过后,中国还是深秋时节,然而法国便先一步进入了严冬,罗学瓒等新民学会会员到法国后,没有外套也没有其他多余的衣服可穿,于是只好用“练习身体”作为借口来勉励自己。

那新民学会会员在法国的学习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在罗学瓒的信中,我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劝勉共学。

新民学会会员先后几批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不少同学不仅品行端正、学识深厚,并且还很有才能,因此新民学会会员非常喜欢和这些同学共学互勉,学术上遇到不懂或有疑问的,都找他们去询问或商讨,他们还会一起用法文研究科学,会员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都颇有收益。

在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还经常关心中国、法国的形势动态,不仅订阅法国国内的报纸、期刊,还托国内的新民会员将他们在法国的所见所闻形成的书信投稿到“长沙报”、“上海报”等报刊,同时也请国内会员定期将国内的报纸寄到法国供法国留学生阅读。

二是,参加各类社团活动。

在法国留学的学生成立了留法学生会,并设立了杂志部、演讲部、踢球部、雄辩会等等活动组织。如雄辩会经常出题互相争辩,讨论诸如“知识与道德孰重”、“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资本家与劳动家”等重要问题。学生会组织十分规范,还定期出“学生会务报告”。

三是,入工厂工作。

这批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本来就是因为当时法国国内劳工不足,去中国招收的务工人员。因此,不少赴法留学的学生都要进工厂工作。

但由于时间仓促,这批首先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既没有现成的工作技能,又不通法语,对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都没搞明白,所以他们在法国“教无可教,学无可学”,不少人被工厂开除了,生计都有困难。

由此可见,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在法国的生活并不是十分的惬意,但他们仍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把握好一切机会刻苦学习,时刻为回国振兴中华而发愤图强。

罗学瓒有后代吗(罗学瓒诉家庭苦恼)(4)

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

三、罗学瓒写信向毛泽东倾诉家庭婚姻的苦恼

在法国留学的罗学瓒,多次写信给毛泽东,除了向新民学会汇报留学法国会员的工作学习情况外,还会汇报他们的思想动态。

在1920年7月14日,罗学瓒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他表达了自己及新民学会会员对家庭问题的苦恼:

我近见法国家庭之和乐,与组织之良善(比较中国的),常常骂中国家庭万恶。要改革社会,非先改革家庭不可,欲改革家庭,非先改革婚姻制不可。近又见留法各同学,常觉自己的家庭不好,大有悔婚出妻之意,我想勤工俭学诸人,将来必不免许多纠葛发生。我本是薄于情感不知顾忌的人,近来为家庭的原故,每日也要萦环我脑中几次,恨不得抽刀斩乱丝,一声解决,可惜人道主义为祟,使我不能决心耳。前日在蒙达尼会议,一言及家庭,即有无限的悲感,家庭!家庭!真是杀尽中国【人】的牢狱!我等不能不设法赶急求解决者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见,中国的封建家庭包办婚姻制度毁了不少有志青年的前途,他们常常因不自由的婚恋问题而感到苦恼。

1920年7月,新民学会赴法留学的会员在法国蒙达尼小镇召开会议,其中对家庭和婚姻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全体会员的共鸣。

罗学瓒有后代吗(罗学瓒诉家庭苦恼)(5)

新民学会会员书信来往

1921年1月,毛泽东在长沙组织国内的新民学会会员讨论,这个问题也切中了大多数会员的痛点,大家一致都觉得家庭婚姻生活是自己目前最大、最苦恼的问题之一。

在毛泽东撰写编辑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关于会员们当时对家庭婚姻问题的讨论是如此描述的:

陈章甫报告巴黎会友来信的内容。并谓会友多感室家的苦痛,急宜设法解决。毛润之谓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现在青年有室家痛苦的极多,会友中亦大多数有此痛苦,此时不求解决,将来更无办法。相继自述有室家痛苦者多人。有主张组织“夫人改造学校”者,有主张组织“工厂”者,有主张组织“女子工读学校”者,结果照巴黎来信,先组织“妇女成美会”,推举陶斯咏、易礼容、陈章甫、任培道为筹备员;究用何种救济方法,请四人筹商后得有结果,再行商决(以上家室问题解决)。

新民学会会员应该是当时那个年代比较进步的青年的典型代表了,他们讨论的问题与心声,必定是代表了当时社会上大多数有志青年的问题和心声。

毛泽东认为新民学会会员多数感到家庭婚姻生活的痛苦“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并且要尽快解决,否则以后更难解决了。

对于当时的有志青年为何会感到婚姻生活的痛苦,在罗学瓒和毛泽东的“会务报告”里并没提及,但从他们信中的描述和解决策略来分析,我个人以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父母包办婚姻,没有恋爱自由。

罗学瓒信中明显表达出了对法国家庭婚姻的和乐及其制度的良善感到羡慕,说明他觉得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存在流弊,导致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在民国时期,不少有志青年的思想已经开始觉醒,接受到了西洋文化和婚恋制度的影响,他们也开始反省自己的婚姻生活和恋爱情感需求。

当时,国内的封建思想还是主流,男女不平等自不必说,尤其是对子女的婚姻,家长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包办形式,这种包办婚姻的恶果就是造成青年没有“恋爱自由”的权力,以至于夫妻双方没有感情基础,生活中长久的处于麻木不仁状况。

没有灵魂的交流,怎么可能不让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感到痛苦呢?

二是,另一半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沟通交流。

加入新民学会的会员,大多都是受过教育,有情操、有品德的大好青年。从会员在会议中讨论的解决家庭问题办法看,他们这些人婚姻中的“另一半”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工作,没有抱负的一群人。

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双方的文化层次、思想水平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以至于在生活中根本无法有深入交流,这还不让胸有大志、心怀天下的新民学会会员感到抓狂?

于是,在毛泽东主持的新民学会研讨中,不少人提出了组织“夫人改造学校”、“女子工读学校”、“妇女成美会”等来提升“另一半”的文化素质,还有人提议成立“工厂”来让“另一半”就业。

罗学瓒有后代吗(罗学瓒诉家庭苦恼)(6)

毛泽东

四、毛泽东回信:组成“拒婚同盟”

对于罗学瓒信中诉说的家庭婚姻的烦恼,毛泽东也深有体会,他自己当年就拒绝了父母包办的婚姻,后来他与杨开慧的唯美爱情也成了一段佳话。

在给罗学瓒的回信中,毛泽东对当时国内封建婚姻制度的态度是这样的:

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最不合理的强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在事实上,天下无数男女的怨声,乃均发现于这种婚姻制度的下面。我想现在反对婚姻制度已经有好多人说了,就只没有人实行。所以不实行,就只是“怕”,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想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已有婚约的,解除婚约(我反对人道主义)。没有婚约的,实行不要婚约。同盟组成了,同盟的各员立刻组成同盟军。开初只取消极的态度,对外“防御”反对我们的敌人,对内好生整理内部的秩序,务使同盟内的各员,都实践“废婚姻”这条盟约。稍后,就可取积极的态度,开始向世界“宣传”,开始“攻击”反对我们的敌人,务使全人类对于婚姻制度都得解放,都纳入同盟做同盟的一员。我这些话好象是笑话实则兄所痛憾的那些“家庭之苦”非用这种好笑的办法,无可避免。假如没有人赞成我的办法,我“一个人的同盟”是已经结起了的。我觉得凡在婚姻制度底下的男女,只是一个“强奸团”,我是早已宣言不愿加入这个强奸团的。你如不赞成我的意见,便请你将反对的意见写出。

个人以为,毛泽东给罗学瓒的这封信中的“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应该是笔误,他实际上的意思应该指的是“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在信中,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的态度非常明确,他十分尖锐地指出,在这种制度下结合成为夫妻的双方只是一个“强奸团”,作为进步的青年应该要坚决抵制。

同时,在这封信中,毛泽东更是提议要组成一个“拒婚同盟”,他建议所有的先进青年都要联合起来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还要向世界号召破除这种鄙陋的、不人性化的婚姻制度,从而使得全人类都能实现婚恋自由。

罗学瓒有后代吗(罗学瓒诉家庭苦恼)(7)

蔡和森

毛泽东还在信中列举了“向蔡同盟”的事例,而这又是一个传奇故事——

蔡和森与向警予都是新民学会的会员,不仅学识水平相当,理想抱负也是一致的。他们在赴法勤工俭学的过程中相知相恋,然后在法国的蒙达尼小镇正式结为夫妻。

蔡和森与向警予的婚礼简单却不失浪漫,二人将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的酬答诗歌汇集成一本题为《向上同盟》书赠送给到场出席婚礼的每一个人,因此,后来人们都戏称他们为“向蔡同盟”。

蔡和森、向警予这种自由恋爱的浪漫故事让新民学会的会员们振奋不已,认为他们是敢于向封建腐朽婚姻制度挑战的勇士。

蔡和森、向警予夫妇有共同的救国理想,他们既是爱人、夫妻,更是战友。1921年,两人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史上最早的一对党员夫妇。蔡和森在担任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的主编时,两人常共同署名为“振宇”发表革命文章。

后来,两人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但仍是十分默契的盟友,一同为革命而倾尽自己的力量。数年后,两人分别被反动派逮捕,在遭受酷刑折磨的情况下,两人都始终没有变节,严守了党的秘密,最后壮烈牺牲。

革命夫妻有几人,当时蔡向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气巍然并世尊。

这是柳亚子专门给这对红色恋人写下的诗句,他们的故事的确如诗歌般动人,有机会我再跟大家详细讲述。

毛泽东在他的信里号召新青年们都向“向蔡同盟”学习,勇敢地站出来与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结合成“拒婚同盟”,一起推翻这种害人不浅的陋习恶俗。

罗学瓒有后代吗(罗学瓒诉家庭苦恼)(8)

蔡和森与向警予

五、建国后立即颁布《婚姻法》

罗学瓒在法留学期间和毛泽东书信来往频繁,仅在毛泽东亲自整理发表的《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中,就收录了他们来往信函8封。在这些信里,罗学瓒给毛泽东提供了许多关于新民学会会员在法国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

罗学瓒回国后,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的早期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9年,因叛徒出卖,罗学瓒被反动派逮捕。狱中他英勇不屈,不折不挠,最终被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这些都是后话,有机会再与大家细说。

这一封罗学瓒给毛泽东的信中,虽然是在说他自己及周边的同学对家庭婚姻状况感到苦恼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

新民学会会员对封建婚姻制度十分厌恶并立志要努力抗争,这必定也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上广大新青年的普遍想法。这一点,毛泽东始终没有忘记。

罗学瓒有后代吗(罗学瓒诉家庭苦恼)(9)

向警予

于是,1922年在中共二大上,党中央便作出了《关于妇女问题的决议》,提倡解放妇女并争取男女平等的权益。

后来,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开展了新型家庭婚姻制度的摸索。

1931年,毛泽东亲自签发了一条以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为基本原则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

1948年秋,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中共中央妇委代理书记邓颖超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组织编写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

经过接近一年半的努力,1950年4月30日,毛泽东亲自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草案)》。

自此,困扰旧中国青年千余年的包办婚姻、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彻底被摧毁,迎来的是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切切实实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痛苦,也是踏踏实实地为中国人民解决根本问题,无怪乎人民都爱戴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