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的特点简单介绍(这是白鲸最与众不同和伟大的地方)

今天聊聊这本书——

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白鲸》(Moby Dick)。

白鲸的特点简单介绍(这是白鲸最与众不同和伟大的地方)(1)

▲《白鲸》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译者:曹庸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

01.

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本小说,伟大的小说,世界名著。

但如果你想看惊心动魄的情节的话,毫无疑问,它没有。

这本书用了近600页,讲了一个一句话就能给你讲完的故事:一个船长为了报复一只鲸鱼,追逐它很多年,最终与它同归于尽。

除了没有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情节外,你要想把它当做悬疑、冒险小说看,抑或期待它有对爱情、友情的细腻描写等等,它恐怕也没有。就算你心如止水,抱着看世界名著的朝圣态度去看它,寻求心灵净化,收获人生真谛,它也许都会让你失望而归的。

可它如何成为堪比《战争与和平》的世界名著的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它是美国精神的缩影,它成就了美国精神。

02.

美国精神是什么?顾名思义,它是只属于美国的精神。

我们熟知的超人之所以是超人,不是孙悟空,不是鸣人佐助,不是福尔摩斯,他有他的道理。

我们常常说「美国式的」、「美国主旋律」云云,都证明了我们了解到了一点「美国精神」,冥冥之中感受到其实贯穿在美国队长、金刚、《闻香识女人》、嬉皮士之中,有一个共通点,但我们往往说不出哪里共通。

白鲸的特点简单介绍(这是白鲸最与众不同和伟大的地方)(2)

▲漫威英雄美国式超级英雄大片都有相同特点

聊回今天的主角《白鲸》。它的作者麦尔维尔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要写一部满含着「美国精神」的小说,也不知道「美国精神」为何物,他只是觉得「凡是美国作家都不应该像一个英国人或一个法国人那样写作」,接着,他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让他像人一样写作吧,因为那样他肯定会像一个美国人那样写作的。」

「像人一样写作」,没错,也就是说,这段话的潜台词是:麦尔维尔认为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的作家们是不说人话的。

的确,当时欧洲大陆的作家们,写作时大多数还是偏向用高级词汇和长难句,比如屠格涅夫的《前夜》中是这样描写的:

「菩提树下,清凉而且寂静;蝇和蜂飞到荫下时,它们的嗡嗡声也似乎变得分外地温柔;油绿色的青草,不杂一点金黄,鲜洁可爱,一望平铺着,全无波动;修长的花茎兀立着,也不动颤,似乎已经入了迷梦;菩提树的矮枝上面悬着无数黄花的小束,也静止着,好像已经死去。」

相信应该没人会仔细读完以上的描写,其实慢慢读完,你会发现写得还是蛮好的。注意,这一大段话可是只有一句!即使翻译成中文,也仍然少不了「兀立」、「动颤」这样的高级词汇,典型的考研外语腔。

再如巴尔扎克《都兰趣话》中的叙述:

「她丈夫不解怜香惜玉,使她终日以泪洗面…… 所有女人都趋之若鹜,甘之如饴,而且把向她们出售此物的人视作禁脔,不容旁人染指……」

写男女情事用这么多高级词汇,真的要佩服巴尔扎克的功力。

借助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也基本了解了那个时期的欧陆作家的写作习惯,他们除了喜欢用高级词汇、长难句、成语以外,法国人的小说还喜欢插入拉丁文诗歌,而俄国人则喜欢插入一些法语。同时,文艺复兴以来一直盛行将文章名字变长,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几乎发展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比如家喻户晓的孤岛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其原名叫:《在约克出生的海员鲁滨逊·克鲁梭有个不可思议的惊人生涯,他是海难船上唯一的幸存者,在俄罗挪克河河口的孤岛上奋勇求生,单独地过了二十八年,终于被海盗船救起的详情记,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现在我们回头看《白鲸》,是不是感觉清爽了很多?它的开头短小精悍——「你就叫我以实玛利吧。」

这简直堪称文学史最短小、随意的开头了,它让这本书瞬间亲切起来,可以想见,如果你在麦尔维尔的时代读这本书,除了会感到格外接地气,还会有些震惊,并且带着一点激动呢!

白鲸的特点简单介绍(这是白鲸最与众不同和伟大的地方)(3)

▲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不过我们不能小瞧麦尔维尔的简单粗暴,他不仅在「像人一样写作」,某种意义上,他重新定义了「人」,这个「人」不再是欧洲人,而是更自由、更自然、更野性的人。

因此,「人」这个被赋予了新意的词也就成了美国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地「人性」,而是豪无愧色地面对人性本身,并以真实的人性为美。

这种对人性本身的价值肯定,以及对其饱含着坦然与自信的态度,构成了美国精神的第一层。

03.

美国精神的根源是美国人,而美国人的根源则是欧洲人。

在欧洲的十八世纪,有几个伟大的男人,他们带着假发,有的穿裙子,有的穿长筒袜。他们的共同点是研究如何让那些穿不起裙子和长筒袜,戴不起假发的穷人们拥有自己的政治权力、自由全面的发展和理性的思考。其中有一个叫卢梭的男人,他就说「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他梦想有一天人人都能自由,不再有教皇和君主的层层剥削和压迫。但是他的梦想终究不可能在欧洲实现,欧洲在他看来已经积重难返,他唯一觉得可以做他的「自由实验」的地方是科西嘉岛,并且还是半开玩笑说的。

白鲸的特点简单介绍(这是白鲸最与众不同和伟大的地方)(4)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哲学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

「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出自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卢梭想象的自由,在他死后,居然实现了。

在大洋的另一面,一个巨大的殖民地上,受英国人约翰.洛克和法国人孟德斯鸠影响,产生了美国宪法,实现了一种全新的自由。而麦尔维尔,他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将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上升为一种美国精神: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美国人的生命状态。

谁也想不到,美国精神会在一个职业水手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会在一本如此散漫、语言质朴的书中冉冉升起。但正是这样一本书,把读者置于无依无靠的航海生活中,让人与天地搏斗、对抗,在自然面前展现人的力量和意志。

如果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体现人在自然中的拼搏的话,毫无疑问,它仍是在宗教的框架之下,依靠信仰、信念完成救赎的。而在《白鲸》中,只有茫茫大海,一个怪物和一个船长,不仅宗教退出了舞台,连情感、理智都变成可有可无的陪衬,唯有一种生命本身的强大力量,和面对一切的坚强和勇气。

这是《白鲸》最与众不同和伟大的地方,它诠释的是以往从没有过的自由人在面对赤裸裸的生命时的胆量。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经定义的自由。他说「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这话看起来挺晦涩,不过参照《白鲸》的故事看,它就容易理解多了。埃哈伯船长的本性是又轴又倔,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他的本性的必然性是不停地斗争,在这一层上,他是被他的本性所限制的,是不自由的。

不光是埃哈伯船长,我们每个人都很难跳出自己的「本性的必然性」,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遵从这个必然性,不被他人所左右,自己决定该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很显然,埃哈伯就是这样的一个自由的人。

当然,斯宾诺莎定义的是自然的自由,与他相比,《白鲸》则更像是在定义「自然人的自由」。这种对自由之美的向往建立在了「人」这一核心之上,它们一起成为了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对自由的执迷也便成为美国精神的第二层。

04.

初读《白鲸》,我们会觉得非常气愤:埃哈伯船长为了自己的复仇大业,害得所有人都和他一起做了陪葬。这是一个完全失败的悲剧,我们从不喜欢悲剧。但麦尔维尔写埃哈伯却是带着一些崇敬和喜爱的——他关注的是故事本身的美。

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勇士》(Warrior),它讲了一个与《白鲸》有关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生活非常失败的老人,在暮年想要重新做人。有趣的是,这个老人的爱好是听《白鲸》的收音机,里面是别人朗读的《白鲸》全书。它越听越觉得过去的他自己就像那个鲸鱼,将他的一生都毁了,让他终日伤痕累累。而现在的他则像埃哈伯船长,发誓要纠正自己过去的错误,和过去的自己宣战,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最后也不过是同归于尽罢了。

白鲸的特点简单介绍(这是白鲸最与众不同和伟大的地方)(5)

▲电影《勇士》(Warrior)

我们熟悉的小说《老人与海》也讲了类似的故事,如果我们盯着他的结局看,老人是失败的,他的鱼带回来时已经只剩下骨头了,是彻底的悲剧。可海明威却赞赏老人,因为他拼搏了,他在这一次捕鱼中与大自然作战,见证了自己的勇气。

勇敢、搏斗、挑战是建立在自由的自然人之上的价值追求,是第三层的美国精神。

当我们看到很多美国运动员什么奖牌都没有得到还如英雄一般下场,迎接人们的掌声时,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一层美国精神,他们并不重视搏斗、挑战之后的结果。在他们看来,财富与集体荣誉感都处于次要的地位,最重要的则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是否用尽全力,是否与「白鲸」战斗了。这也许是我们说多少次「重在参与」也换不来的。

这一点上,每个具有美国精神的人,都既是白鲸,又是埃哈伯船长,它们并不矛盾。

即使很多美国人没看过《白鲸》,在他们蹦极、跳伞、摔角,打橄榄球和篮球的时候也不会想起莫比·迪克与埃哈伯。但他们身上却总是彰显着这种《白鲸》中的精神。

「挑战者号」坠落时,我们能看到这种精神;马丁·路德·金演讲时,我们能看到这种精神。在鲍勃·迪伦的冷嘲热讽、玛丽莲·梦露的风姿绰约、詹姆斯·迪恩的潇洒叛逆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精神。就算是刺杀总统,都好像能看到埃哈伯船长的身影:自然、自由、勇敢,乃至狂妄、不惜一切。

05.

就在《白鲸》这本书问世之后,人性之美、自由之美和勇气之美就永远在美国文化中扎根了,慢慢成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后来美国人的家庭观念、新教观念、国家观念也依附于其上,不过究其本质,总还是立足于自然、自由、勇敢的个人主义之上。正因于此,一两个英雄拯救世界的美国式正能量也就不难理解了。

鲁迅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麦尔维尔正是长育在一个呼吸着人性、自由和勇气的民众之中的天才。从另个角度讲,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上第一大国,也离不开养育它的精神,离不开千千万万怀着这种精神的民众和民众养育的天才们。

在麦尔维尔之后,杰克·伦敦、海明威、塞林格、菲茨杰拉德等等都一次次地采用了这样的精神内核,甚至在写作手法上也以《白鲸》为先师——「像人一样写作」。

美国文明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孤儿,在茫茫人类文明之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白鲸的特点简单介绍(这是白鲸最与众不同和伟大的地方)(6)

▲《白鲸》插图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部书的双重结尾:

「如今小小的水鸟在这依然张着大口的海湾之上叫啸飞翔;一个忿忿不平的白浪一头撞在它的峭壁上,终于大败而归。那片大得无边无际的尸布似的海洋依然像它在五千年前那样滚滚向前」

「原来这就是一直弯来绕去搜寻的拉谢号。它回过头来寻找它的失踪的儿郎们,结果只是找到了另一个孤儿。」(麦尔维尔《白鲸》 成时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