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认识烹饪原料知识(食物质感概念的认知)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前言

概念的确定及认知是事物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从事肉食加工设计的工程师们,更要理清在肉食加工之中须要融入什么概念。

正文

实际上,肉食加工包含三个技术概念的框架,那就是质感技术、调味技术和烹饪技术。

研究烹饪技术和调味技术的历史较长,相信自从人类懂得用火煮食和煮海为盐之后,研究的帷幕就已拉开,用硕果累累去形容也不为过。

反观质感技术这个框架,则少有研究,只是偶然见到有用“嫩滑多汁”等词句去形容某些美食,但相应的概念及理论成果则是乏善可陈。

为什么要认识烹饪原料知识(食物质感概念的认知)(1)

这个字常讹写作“鞋”字,是广州人食品评价术语的用字,形容食品呈现粗糙不滑的质感。图片为汉典网截图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主要是概念不清所致!

——没有清晰理解食物的质地(Texture)和食物的质感(Qualia)的概念和界限!

很多肉食加工设计人员常常错误地理解诸如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须知单·先天须知》所说的“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的意思,认为食物的质感是跟随食物自然而来,只要通过烹饪技术——赋予一定的火候,就可以很好地呈现出来。

按照这套理论,如果食物是“物性不良”的话,美食则只能欠奉。

实际是不是这样呢?

答案是:未必!

为什么要认识烹饪原料知识(食物质感概念的认知)(2)

爽、脆、嫩、滑、弹,是食物质感的最佳表现

从中也说明一个道理,概念的确及认知十分重要,定义不明以及认知不深,其结果则是差之毫厘远之千里。

《随园食单》所说的“物性不良”,其实是说食物的物理性质——也就是食物质地的概念。物理性质就正如大厦的结构一样,假若大厦结构不好,要想再加以增高的话,自然是受到绝对的限制,这就等同于“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即使有再好的建筑工程师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现实。

然而,工程师能对这样的大厦作出其他的改观吗?

答案是:

可以!

建筑工程师可以将大厦的框架加固以及作出相应的修饰,这种改变,则属于感观性质——套用在食物身上,则是食物质感。

至此,学术界便提出了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则属于后天的感观性质,我们将这个感观性质称之为“质感”。

食物的感观性质——质感的研究刚刚起步,而食物的物理性质——质地的研究在国外则有颇长的历史。

事实上,由于后者的概念理定不清,也耽误了不少时间,令不少人走了很多的弯路。

为什么要认识烹饪原料知识(食物质感概念的认知)(3)

以上五种也是食物质感的表现,不认识它们,食品工业的深化工作难以展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延伸,食品这项极具个性化的行业也迈向了工业化进程。

每当新的事物进入工业化进程,首要工作就是制定标准,包括评价标准。务求用客观的标准而非主观的标准看待事物。

这是西方思想一贯做法。

也就是中国人一向倡导的“有规矩才成方圆”的道理!

西方食品工业的食品工程师认为,评价食品的标准主要包含三大要素,即外观(Facade)、质地(Texture)和味道(Taste)。

这就拉开了旷日持久研究食物质地的序幕。

1937年美国的Davis博士率先用Texture(质地)概念作为评价干酪的要素。

Texture的英文,来源于拉丁文Textura,是纺织物的意思,原意是指纺织物的组织结构、手感和外观。直到19世纪60年代,英文才改作Texture,并用于描述the constitution,structure or substance of anything with regard to its constituents,formative elements(《牛津英语词典》,1989)——与其自身组成及形成要素相关联的任何物质的构造、结构或属性。

相对于西方食品制作而言,中国早就有丰富的食品评价标准和概念,甚至比西方的评价标准更为严格和缜密,历来就有色、香、味、形四要素等作为食品的评价标准。

遗憾的是,中国食品评价标准近百年却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四要素是建基于“物性良”之上,因此,四要素之中只有“味”是体现食品的内在性质,其他三要素都为外在性质。而最大的硬伤是没有量化的标准,无法满足普及化和标准化的需要,只能运用于手工作坊时的个性化需要的生产,未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正是思想和概念上的趑趄不前,导致中国食品工业落后于西方食品工业。

对于食品工业而言,中国食品工业现在只能无奈地全盘引进西方的概念和理论。

为什么要认识烹饪原料知识(食物质感概念的认知)(4)

粤菜是惟一以食物质感与食物味道融会一起以取悦食客的体系,凡食物都以爽、脆、嫩、滑、弹的质感优先

那么,Texture应译成怎样的中文呢?

直到如今,业界还是无法统一确定,有译成质地的,有译成质构的,有译成纹理的,有译成结构的,有译成本质的,有译成实质的,有译成组织的……不一而足。

但是,从中文词汇和Texture的概念而言,“质地”这个名称更为贴切,更能表达概念的真实意思。

自此以后,Texture便成为评价工业食品三大要素——外观、质地和味道之一。

事实上,即使西方的食品设计工程师也认为,用Texture这个概念作为评价食品的要素还欠及普遍性,只能针对某些食品而言。

为什么要认识烹饪原料知识(食物质感概念的认知)(5)

白灼虾以味道鲜甜著称,如果质感不是呈现爽、脆、滑,将陡然失色,也不会受人喜爱

但是,又有什么概念可以代替呢?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在定义上作出修改。

1957年,Ball博士将肉的质地分为“视觉质地”和“触觉质地”,前者是指用眼可以看到的肉的宏观状态,后者是指用口腔感觉到的光滑性、细腻度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食品工业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许多食品工业的工程师针对食品质地(Texture)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下面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食品质地(Texture)定义。

1962年,Matz博士提出了一个被誉为最经典的概念及定义:质地(Texture)是除了温度感觉和疼痛感觉之外,由口腔内的皮肤及肌肉的感觉形成的,是对食品物理特性的评价与感知。

1970年,Sherman博士给出的定义:质地(Texture)是食品结构产生的一些特性的组合,是给生理感觉留下印象的一种方式。

1973年,Kramer博士给出的定义:质地(Texture)是食品三种主要评价要素之一,与触觉等的感觉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可以通过力学方法客观、精确地测量,基本物理量是质量和力。

1987年,McCarthy博士给出的定义:质地(Texture)是人类对食品的流变性质以及其他特性(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生理与心理感知。

1990年,Szczesniak博士给出的定义:质地(Texture)是食品结构及其对施加外力反应方式的感官表现,包括特殊感觉如视觉、肌肉运动知觉(动觉)和听觉。

为什么要认识烹饪原料知识(食物质感概念的认知)(6)

太和烧鸡如果鸡皮的质感不脆,同样不被待见

而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5492,1992)给出的定义:质地(名词)是食品的所有力学特性(包括几何性质和表面性质),可用力学方法测定,可用触觉以及适当的视觉和听觉来感知。

英国标准化组织(BSO)给出的定义:质地(Texture)是物理性质综合产生的特性,可由肌肉运动知觉、接触(包括口腔、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方式感知。该性质包括大小、形状、数目、组成结构要素的构造等。

2002年,Bourne(伯恩)博士给出了一个被视为相对完善的定义:食品的质地(Texture)性质是由食品结构要素产生的诸多物理性质的集合,主要通过触觉感知,与食品在力作用下的变形、断裂、流动等因素有关,并可通过质量、时间以及长度进行客观测量。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西方的工业食品以饼类——干性食品以及酱类——流态食品为主,形成外观、质地和味道这种评价标准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遇到肉类——湿态食品,用质地(Texture)这个侧重于物理性质的要素作评价,则受到很大的局限。

因为,我们从以上概念及定义可知,在力的作用下(这是物理性质的最大表现),食物(包括肉类)会呈现弹、脆的反应。

为什么要认识烹饪原料知识(食物质感概念的认知)(7)

豆腐煲的豆腐争的就是嫩滑,所以有“卤水豆腐”和“石膏豆腐”的变化,后者比较嫩滑

但是,这些反应如果表现在非干性食品——湿态食品——肉食制品上,则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必须以人咀嚼时所产生的喜好取向——触觉感知作为标准。

人咀嚼时所产生的喜好取向,则不是食物的物理性质,而是食物的感观性质了!

直到2011年,我们提出了新的观点,评价工业食品的要素是:外观、香气、质感和味道。用“质感”——感观性质的概念代替“质地”——物理性质的概念。

需要在这里补充一点,文字语汇只是一种符号,关键还是要准确表达和理解概念正确的内涵,综观Texture的概念,多少也有包含“质感”的意思。

现在,反过来要将“质感”翻译成英文了!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英汉词典》上的解释,中文“质感”一词可翻译成Qualia。

食物质感的定义为:食物质感是食物的一种状态表现,这种状态表现最终通过人口腔中的触觉器官让人感知,并让人对食物产生喜好及讨厌等反应。食物提供给人的状态表现混杂着爽、脆、嫩、滑、弹等良性质感,及松、软、散、泡、燘等中性质感,以及、柴、霉、粉、等劣性质感。食物质感的表现有时与食物质地的表现相同,但不是绝对相关。食物质感属于感观性质,而食物质地则属于物理性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