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事业发展(二轮修志完成后)

地方志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既要在理论基础、学科规范、科学方法的研究上有所建树,也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11月17日,以“地方志应用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2022年地方志理论研讨会在上海通志展示馆举行。

“上海二轮修志工作自2010年初全面启动,经过12年努力,通过系统性规划、分步骤实施、持续性推进,到2021年底圆满完成,并已全部出版。志书成果包括市志、专志和区县志三个系列共218部、233册,约3.21亿字。目前,我们正结合二轮修志完成,全面开展总结宣传推广,及时梳理二轮修志的过程、总结二轮修志的特点、提炼二轮修志的经验,更好地为新一轮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服务,为揭示地方志发展规律服务,为深化地方志理论研究服务。”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谈到,地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方面。地方志事业正处于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地方志行业工作者还是理论工作者都肩负着传承好、实践好、研究好地方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与重任。“地方志事业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强地方志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加强地方志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相互交流与思想碰撞,加强地方志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与推广。”

地方志事业发展(二轮修志完成后)(1)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教授温海清介绍,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共建的“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是复旦大学校级研究中心,与该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史研究院,共同构成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学科的重要支撑平台,在学术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独特作用。“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也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学科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巴兆祥,中国(浙江)地方志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潘捷军分别作《第三轮上海〈方志志〉编纂刍议》《二轮修志期全国方志学研究成果概览》主题报告。

巴兆祥是上海二轮修志的重要参与者,他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第三轮上海《方志志》编纂问题。基于新方志编纂实践和前人研究成果,巴兆祥对“方志志”的概念予以界定,并依据上海地区修志实践和上海市政府及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相关修志文件进一步指出在上海新方志中设置“方志志”已成共识。对于如何编纂第三轮上海“方志志”,巴兆祥重点阐述了“方志志”的记载范围(时间范围、事业范围)、分工(分工原则、篇目分工、内容分工、记述方式分工)以及“方志志”在编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地方志事业发展(二轮修志完成后)(2)

潘捷军的主题报告《二轮修志期全国方志学研究成果概览》,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所载大量相关论文为基础,分别就全国二轮修志期方志学术研究的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有助于地方志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整体了解和掌握二轮修志期全国方志学术研究基本状况。

地方志事业发展(二轮修志完成后)(3)

除主题报告外,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沈松平、上海地方志资深专家褚半农、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志处副处长张军、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王笑航等30多位研讨会入选论文作者,在线上线下围绕“地方志应用的理论与实践”主题,陈述观点、分享思考和心得。所交流的论文,既有《2021年方志学研究综述》等宏观研究,也有《陈云传略的方志文本书写》《〈中国扶贫志〉编纂工程省级扶贫志篇目设置初探》《村志记载生产队的现状分析及思考》等具体研究,既有《“可据性”与“可读性”:地方综合年鉴编修核心质素探讨》等年鉴编修理论探索,也有《南梁“前京县”考辨——兼谈上海浦东地区成陆年代》《多财善贾 长袖善舞——论晚清变局下的上海道台吴健彰》等关于上海历史及人物的专题研究,覆盖志书、年鉴、地方史等领域。

此次研讨会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自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七届理论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地方志系统、高校、科研院所的60余篇论文,其中30多篇经专家盲审入选研讨会并汇集成册。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施晨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