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摘录与感悟(读世说新语感悟)


世说新语摘录与感悟(读世说新语感悟)(1)

我们常听到“沉默是金”一语,意指秉性高洁、甘于淡泊的人,谦和、低调,不张扬,不夸夸其谈,更不谈庸俗的话题。

古人为何有此一说呢?且听小编为你道来。

世说新语摘录与感悟(读世说新语感悟)(2)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羲之的三个儿子结伴去拜访谢安,王徽之、王操之话语不但多,而且说的皆是俗事,而最小的王献之只是礼貌性地寒暄了几句,便不再说话。当三兄弟告辞而去,“坐客问谢公:

‘向三贤孰意?’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谢安通过他们说话的多少和内容,推断出最小的王献之心性祥和,能守静,将来会有大出息。王徽之、王操之话多话俗而见浮躁,不会有大作为。他的观察果然不错,后来王献之在书法上与其父同样佳妙,称之为“二王”。

孔子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很为人欣赏。一个人的少言寡语,有的是天性使然。

“王右军少时甚涩讷。”(《世说新语·轻诋第二十六》)王羲之年轻时腼腆无话,后来才有所改变。

不屑于自吹自擂,有真才实学,却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物,魏晋时誉之为“不鸣不跃”。

张华见褚陶,语陆平原(陆机)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顾荣)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陆曰:“公未睹不鸣不跃者耳。”(《世说新语·赏誉第八》)

褚陶字季雅,为吴郡钱塘人,聪慧绝伦,三十岁就有《鸥鸟》《木硙》二赋名世。典籍中称他“清谈闲默”,好读书,因而得到张华激赏。“龙跃云津”,意为龙跃起于天河;“凤鸣朝阳”,意为凤迎着初升的朝阳长鸣,均比喻人才遇时而起。谢安所说的话,可理解为:关键是如何去发现“不鸣不跃”但才德兼备的人物。

还有一位褚裒,字季野,也是个不爱说话的人。“谢太傅(谢安)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齐备。’”(《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褚裒少有简贵、冲默之称,累迁江兖二州刺史,赠侍中、太傅。所谓“四时之气齐备”,指春、夏、秋、冬四时气象都具备,常用来形容人的气度弘远。

人的沉默,有时并非性格所致,而是处在特殊的情境,面对特殊的对象,不能言,不愿言,只好无言以对。

殷荆州(殷仲堪)有所识(有位熟人),作赋,是束晰慢戏(滑稽游戏)之流。殷甚以为有才,语王恭:“适见新文,甚可观。”便于手巾函(包)中出之。王读。殷笑之不自胜。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恶,但以如意贴(压)之而已。殷怅然自失。(《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王恭为名人,面对一篇写得并不好的赋,既不能夸奖也不能贬抑,只能保持沉默,因为作者是殷仲堪的熟人,而殷仲堪又不谙诗赋的好恶,还一味地称赞。如贬抑则伤了友情,若昧心赞扬则有伤文德,于是“既不笑,亦不言好恶”。

综上,可以看出“沉默是金"其实包含两层要义:其一,自己对事物或所处环境不熟悉之时,少说话、不说话,可以避免犯错或失礼,倾听更适宜,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其二,在特殊场合,面对不便言谈的人或事,委惋回复或保持沉默,可以省却很多麻烦。这是古人的处世智慧,值得我们借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