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选许昌作为大本营(许由躬耕于此曹操围猎于此)

这是一个偏安于豫中平原的村落,却因上古名士许由而名,在历史激荡的风云中,这里不但发生了许由牧耕、许田围猎的故事,还成就了许州十景之一的“许田积雪”。

曹操为何选许昌作为大本营(许由躬耕于此曹操围猎于此)(1)

回首往事,众多英豪曾在此挥斥方遒,留下不朽的历史人文故事;滚滚车轮,将昔日郡所三连降,成为一个烙着历史印记的村庄。

建安区陈曹乡的许田村,许昌最早见于史籍的一个地名,却从最初的郡、县、镇所在地,一步步沦落,成为三县交界,位置偏僻的村庄

这里是上古高士许由带领先民拓荒耕田的地方,这里是郑伯以璧假许田的地方,这里是汉献帝狩猎的场所,这里是许州十景之一的“许田积雪”处。

春秋时期,许田是鲁国边疆的一座邑,诸侯按时朝会天子,天子来到了边郊,诸侯都在边郊设置了专门朝会天子的邑,许田就是鲁国用来朝见天子的邑。

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许由,古今人表上称许繇,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五帝之一,尧帝的贤人。《史记.伯夷列传第一》上记载:“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由此可见,司马迁对许由其人是确认无疑的。

许由德高望众,善治理,孚众望,尧在晚年想以天下让位于许由,许由坚辞不受,隐居箕山(今登封东南)。为避尧纠缠,率部落沿颍河东南而下,躬耕于“许田”。许昌是原始社会末期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古为许国,“许”源于尧时,高士许由牧耕此地,洗耳于颍水之滨而得名。

后来,人们就把许由氏族开拓的土地叫作“许田”,把许由氏族活动的地域称为“许地”,许由播下了许地文明的火种,并且有了后来的许国、许县、许都、许昌、许州等名称,“许”之地名由此肇始。许昌人也把许由尊称为“许地之祖”。

许由之所以世代相传,深受后人敬仰称颂,除其本身具有的美德外,在文字产生以后,其人其事就多有记载。他的名字主要记述在《庄子.逍遥游》《荀子.成相》《吕氏春秋.求人》《战国策.赵策》《史记.五帝本纪》等古籍文献中。

许田是许昌最早见于史籍的一个地名,西周时为鲁国赴镐京朝觐途中的一大驿站。不管是作为郡、县、镇还是村,许田一名经久不变。

许田曾做县城600年

曹操为何选许昌作为大本营(许由躬耕于此曹操围猎于此)(2)

许昌县东北部陈曹乡境内有个大土台,名为射鹿台,是曹操与汉献帝围猎之所。射鹿台以东的许田村,就是汉魏许都故城被毁后,许昌县新的治所。

南北朝时的许昌地区先是为南朝宋属地,不久被北魏攻占,许国古城被魏将周几摧毁,变成一片废墟。周几毁许昌后,北魏朝廷将颍川郡治所迁到了长社县县城(今长葛市老城镇),许昌县的治所则移到了许田。此时,许昌县和颍阴县均隶属于北魏颍川郡。

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颍川郡属东魏领地。公元535年,东魏又分颍川郡置许昌郡,郡治就设在当时许昌县城(即许田)。

公元548年,东魏围攻西魏大将王思政于长社城,并引洧水(今双洎河)灌注,次年克城。激烈的战争加上大水的灌注,长社城城垣崩塌,房舍毁坏严重,颍川郡治所和长社县治所同迁颍阴县城(今许昌市区)。同时,东魏朝廷在颍阴先置颍州,后改称郑州。北齐废郡,将此时的颍阴县改称长社县。北周时,又将郑州改为许州,许州之名自此出现。

隋唐二朝,许州与颍川郡二名交替出现。原颍阴县先后更名为颍川县、长社县,州、郡、县之所均未变动。当时的许昌县(治所在许田)为其属县。唐贞元年间,白居易曾在此撰写的《许昌县令新厅壁记》流传至今。

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改许昌县为许田县,治所仍在许田城。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许田县并入长社县。历经600余年的许田城,自此改为许田镇,完成了从郡治到县治,再到镇治的“三连降”,一代名城就此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时至今日,许田村仍是许昌县境内首屈一指的大型村落。该村街道布局严谨,众多的古建筑还散落在村中。

曹操为何选许昌作为大本营(许由躬耕于此曹操围猎于此)(3)

三国时期曹操围猎于许田

东汉时期,许田村西林木茂密,獐鹿成群,是个天然的围猎场地。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把许田村西辟为皇家猎苑,曹操常常陪汉献帝到许田围猎,并在此筑有一高台,登台可望许田全景,其上建有亭阁,以观围猎盛况,后人称这里为“射鹿台”。

著名的“许田围猎”故事就发生在此,也就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所描述的“曹阿满许田打猎”的故事。

话说有一次,曹操迎汉献帝刘彻在许田观看射猎,回驾途中,张飞、关羽曾经在此向刘备痛陈曹操许田射鹿时目无天子,欺君罔上之事。因而,这个村便得名陈曹。

2011年6月,“射鹿台遗址”被许昌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盐碱之地似积雪,故成许昌十景

曹操为何选许昌作为大本营(许由躬耕于此曹操围猎于此)(4)

许昌城东北约25公里的许田,西二里许有射鹿台,为汉献帝射鹿狩猎的地方。因当时台周围是盐碱地,不长庄稼,每逢天气潮湿,白色一片,犹如积雪。当时的文人、达官显贵,只知玩景作乐,不关心民间疾苦,把这不长庄稼的盐碱地称之谓“许田积雪”。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群众治碱治涝,改良土壤,使许田碱地变为良田。再登射鹿台瞭望,不见“积雪”,但见禾苗万顷,一片碧绿,处处一派丰收景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带领群众治碱治涝,改良土壤,使许田碱地变为良田。

“许田积雪”不见踪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