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这六大民俗禁忌)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人都会有这一天,迟早而已。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还是平头百姓,凡夫俗子都无法避免。接下来讲下关于死亡相关的民间习俗禁忌!

(橙子采集于旧书,稍加自己的语言整理,用语不当还请各位朋友见谅。手打不易,珍惜哦,有必要可收藏。)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这六大民俗禁忌)(1)

“献孝”与“送孝” 献孝是外姓人(亲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妇带着茶房捧一木茶盘,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头。茶房一举托盘,穿孝人接过,茶房帮助穿好。另外是向姑爷或孙姑爷献孝服。孝子比姑爷辈多大都得跪献,叩头(孝子孝妇见了亲友和吊唁的人行礼,都是双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礼是单腿跪)。

缝孝衣孝衣的穿戴规矩很多。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媳等为“重孝”,内穿白粗布裤襟,白粗布腿带,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袭对襟无袖过膝褡袢,腰系孝带。

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顶儒中外带麻冠,侧缀麻络,俗称“扎肚子”,即“梁冠”。其上所用麻有单双棵之分,若父母双亡则要用两根麻缠绕。女人则一律头戴用白布折成2寸宽的布带,围在头上脑后交叉,用白布裹铜钱以发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间,俗称“箍子”。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缝红布条,俗称“孝子鞋”。其意是为后辈人“留福”。一般从梁冠和腰带上即可分辨亲疏关系。

烧七。在死者倒头后直至出殡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烧纸,祭奠,称之“朝奠、午奠、夕奠”。朔望举行隆重祭奠,谓之“殷奠”。死者停灵期间,以7日为一期(七),按七颂经超度亡灵,并做家祭,焚化纸钱,俗称“作七”。烧七时,闺女要“送箱子”、“烧”。箱子即扎彩,是用白纸叠成方形,用剪子剪成连缀不断的纸串。

死者有几个闺女烧几个,而且每“七”每人都要增加一个。一般头“七”的经是由已出嫁的闺女送,俗称“姑奶奶送”。以后几“七”,依次为其子女、亲家、友朋等。一般是在尸体火化前一天晚上12点以前,由大了率死者家人列队到街头十字路口处焚烧纸钱及各种扎彩,孝男孝女们要跪地痛哭一场,烧毕,再列队沿街走一遭才能返回,俗称“送路”,送路不能走回头路。

吊唁。也称“吊孝”(土语),是对死者悼念的一种重要形式。亲族、邻里结伴而来,一般同辈鞠躬四次,晚辈跪拜四次,然后哭灵。孝子们要在灵旁跪叩陪祭,女儿、儿媳往往嚎哭且哭中有词,节奏分明。最后,要屈右膝跪拜来吊唁者,谓之“谢孝”。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这六大民俗禁忌)(2)

成殓。也称“入殓”,是将死者抬入火葬车前的仪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举行(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计死亡当日,而视第四日为第三日)。届时,死者的亲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来与死者见上最后一面。入殓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首先推算出几时入殓为吉。死者面容在入殓前都要再度装饰和修整,常由茶房负责。先将七彩绸铺在褥子底部,放好头枕、脚枕,绸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铜钱,谓之“七星板”(即头、两肩、两臀、两脚各一)。

一手拿着盛丝棉和清水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着竹签,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耳朵,谓之“开光”。

等入殓火葬车时,讲究“长子抱头、长媳抱脚、次子、女儿抱腰”。当死者被抬入火葬车后,多放一红纸包着的一小撮茶叶。死者的双手也不能空着,一般左烧饼右棍(筷子)因说人死后有3魂,一魂守尸骨;一魂投胎转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林、鬼门关拦路,一旦遇有危难,便可用手中物品帮助脱险。入殓火葬车时,所有亲人的眼泪都不得掉在尸体上,否则被认为对死者不敬,不利于死者奔赴黄泉。

进车前,子女们可将盖在死者身上的白绸布前的约1尺布撕下保存,据说可以为儿孙们增寿。

暂列这几条,喜欢的朋友请支持哦~晚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