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

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 罗石芊 周翼

您认识“嶲”吗?它念xi,与西同音。

两千年前,马蹄阵阵,一群身着戎装的汉朝将士越过嶲水,平定西南夷,并在这里设郡。越嶲,成了越西县最初的名字。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迈着整齐步伐走进越西县城,在欢呼和喝彩中,越西迎来解放。1959年,越嶲改名越西,一直沿用至今。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1)

2022年越西县卫星地图 图片来源:凉山州自然资源局

70年,当战火纷飞退去,漫天烟沙成为历史,今日拥有37.9万人口的越西,正按照产业建园区、城市建新区、全域建景区的新思路,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

文旅风光

20℃的夏天恭候天下客避暑度假

大自然如鬼斧神工,切割成深处岭谷,还有接近2000米的最大落差,不仅为越西塑造了险峻的风光,也为当地带来了凉爽的气候。2022年夏天,就在各地气温不断飙升超过40℃时,越西成功将“20℃的夏天”变成了夏季旅游的金字招牌。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2)

阳糯雪山 余寒摄

在水观音,当潺潺流水潆洄曲折、奔腾咆哮时,您的脑海里或许会闪现出造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模样。小桥流水叮咚处,水车翻滚,每年吸引17万游客前来打卡。

嶲水流经千年,除了带来秀丽的景观,也孕育了独特的“文昌文化”。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3)

冬日观音河 余寒摄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传说中,“主文运,司科举”的文昌帝君张亚子就诞生于越西县,积淀下独有的文化后,越西留下了众多关于文昌帝君传说的印迹,如金马山、紫府飞霞洞、拜仙桥、文昌庙等。

如今,国家AAAA级景区“文昌故里”的IP早已打响,“文昌故里·水韵越西”“越动山水·嶲养福地”金字招牌不断被擦亮。阳糯雪山下,“灯光水影越西河”景观带也在县城里开始出现。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南丝路文化等浓郁的文化底蕴,让越西朝着城区景区化、乡镇景点化、村居景观化的方向,努力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城市新样本。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4)

越西县景点——水观音 图片来源:越西县融媒体中心

越西将深厚的文化资源与大自然馈赠相结合,文旅业已瞄准下一个目标:打造高品质生态休闲与避暑度假目的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5)

越西夜景 孙建生摄

越西的内涵与美好,正吸引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光。今年7月6日,越西县来了一群成都和重庆广告界的朋友。几天后,“20℃的夏天”“越西苹果”“越西贡椒”“红油豆腐乳”等广告就登上了这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大屏幕,自信的越西人向全世界发出邀请,静候天下客共享越西美好。

道路升级

形成成昆铁路“双线双站”新格局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浩浩荡荡出使西南夷,在这里修筑灵关道。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对零关古道作了整治和维修,后人为纪念他,将灵山改为相公岭。马蹄和铃铛作响的灵关道,串起我国的南方丝绸之路,让越西人可以瞭望和走向更远的他乡。或许正是这段历史开阔了越西人的眼界,为他们刻下走南闯北做生意的基因。因此,越西人又被誉为凉山的“温州人”。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6)

越西县的交通愈发完善 孙建生摄

道路,不仅仅指代交通,有时也指代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发展出路。

显然,时代更迭,当初辉煌的灵关道已不能适应新环境,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小相岭成了阻碍越西儿女通往外界最大的“拦路虎”。

越西人,从未停止对走上更好道路的向往与追求。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7)

越西现在的道路越拓越宽 图片来源:越西县融媒体中心

1958年,泸沽到普雄的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越西县没有公路的历史,也为此后1051公里拓张,将越西打造成为凉山北部交通要冲打下基础。

1970年7月,一列火车鸣叫着,沿着成昆铁路穿过越西腹地,把越西的道路拓得更宽更快。张伟7岁那年随父亲一起来到越西定居普雄。52年间,越来越频繁的鸣笛声陪伴着他成长,他也从当初的小孩子长大,成为普雄站这个要站上的一员。

2022年1月10日,“绿巨人”从西昌西出发,驶进彩云之南,宣告凉山正式驶进动车时代。与此同时,成昆复线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计划年底通车。离主城区仅需5分钟行程的越西动车站已基本建好,等着迎接从成都驶进大凉山的第一辆动车。越西县,也形成了成昆铁路老线和成昆铁路复线“双线双站”新格局,给人员出行和货物运输带来极大便利。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8)

随着小相岭隧道贯通,越西即将迎来动车时代 图片来源:越西县融媒体中心

张伟不会忘记,就算凉山已经驶进动车时代,但时速不到40公里,平均十多分钟停靠一站的慢火车等待的温暖从未缺席:它52年不涨价,已成为沿线乡亲心里的“赶集车”“求学车”“致富车”。

乡村振兴

绿色生态农业正在崛起

农业,一直是越西最重要的产业。曾经,粗放的生产方式,让越西人填饱肚皮都很困难。1949年,越西县粮食总产量仅1.47万吨。

为了让越西人吃饱饭,当地研究如何“因地制宜”种粮食。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9)

2022年,越西烤烟种植6.23万亩 图片来源:越西县融媒体中心

1982年,在3个农作物种植类型区被划定后,水稻、马铃薯、荞麦等开始从越西的山坡生长。2021年,越西县粮食产量达到13.78万吨。

凉山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绿色崛起,为了向土地要效益,越西正大力推进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三产融合,绿色生态农业正在崛起。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10)

苹果成为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果 图片来源:越西县融媒体中心

回到1958年,林业技术员陶荣仁嫁接成活了越西第一株优良品种的苹果树。60余年里,苹果,逐步成为了乡亲致富的宝贝。脱贫攻坚期间,越西人因地制宜,运用了5G技术,建成西南地区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单体苹果产业园区。2020年夏天,这里出产的苹果运往粤港澳大湾区,用凉山味道装点大湾区人的果盘。今年秋天,中所镇杨仕华老人家的苹果园迎来了丰收,订购的电话响铃不断。他说,“今年的收入可能有三四十万。”

早在宋朝时期,越西小小的红花椒就以纯正的麻味成为“贡品”。如今,“贡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越西贡椒,已成为当地脱贫奔康最“活跃”的元素。甜樱桃、油菜、烤烟等绿色生态农产品的身影也不断出现,一幅建设农特之乡,打造产业兴旺之美的画卷正在绘就。

越西大地上,苹果、花椒、肉牛三大主导产业已成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大凉山食品产业园和智慧物流园区也正在加快建设,集旅游、会展、花卉种植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将带领当地群众快步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人文地理凉山(文昌故里越西奔向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11)

越西贡椒是当地特有的花椒品种 图片来源:越西县融媒体中心

而越西的下一步,有了新目标:力争到2027年,全县经济总量在2021年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两番。

参考文献:

[1]四川省越西县志编撰委员会.越西县志[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