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历史上最有名的村(郑州地名掌故71:)

郑州历史上最有名的村(郑州地名掌故71:)(1)

写老坟岗,有点后悔,因为资料搜集了一些,但之后怎么写没有构思好。这几天静默在家,本来想可以借这机会好好梳理一下,却发现烦躁得很,静不下心,可着实又无事可做,勉强为之吧。

2004年,央视播放了一部纪录片,《一百年的笑声》,主要讲的相声演员为主的老艺人的悲欢经历,比如在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撂地演出,这俩地方那是全国闻名。

郑州人喜欢说老坟岗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可能拔的有点高,但是,老坟岗当年确实是民俗汇聚,热闹非凡。

回民义地形成后,慢慢有人在此搭窝棚居住,京汉、陇海铁路通车后,郑州成为枢纽,各路客商纷至沓来,三教九流汇集于此,开始有人利用老坟岗坟地间的空地做小买卖啊、打把式卖艺啊什么的,渐渐生意越聚越多,人气越来越旺,搭棚子的搭棚子,盖房子的盖房子,建了不少戏楼茶社之类,也渐渐形成大小街道胡同。

虽然规模比不北京天津,但解放前他们有的老坟岗都有。

一、小摊小贩多。卖笤帚簸箕的、卖肥皂胭脂的、卖针头线脑的、卖衣服鞋帽的、卖各种农具的、卖古董字画的等等等等。

二、小吃多。馄饨包子胡辣汤、面条稀饭水煎包、凉粉油条丸子汤,烧鸡牛肉豆腐脑、锅葵油茶羊肉汤……

三、杂耍卖艺的多。唱戏的、说书的、拉洋片的、骂大会(相声)的、耍猴的、变戏法的等等。戏院茶社为了招揽生意,纷纷出钱请艺人表演,许多名家也在此演出。

老坟岗是“曲子窝”,许多大师级的艺人当年都在这里表演。比如唱河南坠子的,刘桂枝、刘明枝、刘宗琴,于忠霞等。说评书的马素芳,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说评书的女艺人。他们中许多成了解放后国营曲艺团的领导和骨干。

骂大会,就是相声,那会主要是父女俩表演,也有父子或夫妻的,主要靠说荤话吸引看客。

杂耍卖艺的有一位叫善魁,弹弓打的好,绝活是“回头望月”——向后抬起左脚,在脚后跟儿上搁一玻璃杯,杯上放一铜板,铜板上再放一个小土块,然后弯腰搭弓,侧身将土块打碎,玻璃杯与铜板纹丝不动。

四、江湖行当多。有资料说老坟岗江湖行当分八大类:十五金,十八汉,九俐,十疃,六风,十二马,十八绰。还有几十个不入流的小寡门。俐,风,马,绰具体指什么,没查到,只查到江湖九金十八汉。金,又称惊,九金指九种算命的,十八汉,是十八种卖药的,比如表演武术捎带卖大力丸,就是“挑将汉”。寡门,是金皮风火等十二个字,每字分六门,就是七十二门,每门又分五行,共三百六十行。

五、书寓多。名字挺雅致,其实是男人寻欢之所。根据当时《河南政治月刊》所做社会调查,“子产河北沿(即老坟岗,在当时金水河北边)甲乙丙书寓约五百余家,每日午后游人络绎不绝,此绝可称资本主义之销金窟​。” 1931年出版的《旅行杂志》曾经这样描写郑州当时的妓院:“现在皆高唱废娼,独郑州则当冯玉祥督汴时,实行坚壁清野,changji天然淘汰,近则复聚于河北沿(老坟岗南)一带……区区郑州一隅,统计南花北柳,何止千人。每至夕阳西下,笙歌嘈杂,几不知世上尚有干戈未息之地也。”

​ 吃喝玩乐,生活用品这么齐全,老坟岗自然成了市民流连之地,不分贫富贵贱,逛老坟岗渐成风俗。

​ (本篇无照片,因为实在找不到相关历史遗存,只好放一张1916年的郑县地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