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永事例简短(又是一个方仲永)

方仲永事例简短(又是一个方仲永)(1)

你好呀,这里是宋溪湖书院,很高兴遇见你。

方仲永事例简短(又是一个方仲永)(2)

一个人五岁之前并不认识笔墨纸砚,甚至是连摸都没摸过。突然有一天吵着闹着要写字,这搁谁谁不奇怪呀?

更奇怪的是,人家竟还写出了一首像模像样的诗。乍一听这位是个奇人,可仔细一想,这不是语文课本上的方仲永吗?

难道方仲永只存在课本中吗?非也非也。今天的主人公杨亿,妥妥一个翻版方仲永。

杨亿其人

方仲永事例简短(又是一个方仲永)(3)

杨亿,字大年,北宋的大臣、文学家,“西昆体”诗歌的代表作家。

何为“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以《西昆酬唱集》得名,诗歌辞藻华丽,但内容略显空虚。

天赋异禀,闻名全国

说起极具天赋的杨亿,势必要谈一谈他极具传奇色彩的出生了。

他即将出生的时候,祖父梦到自称怀玉山人的道士前来拜见。不一会儿,杨亿便出生了。

在他能说话的时候,他母亲用小经进行口授,他能马上背诵。这不奇怪了?

转眼间,他就长到七岁了,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写文章了。

方仲永事例简短(又是一个方仲永)(4)

终于,在他十一岁的时候,皇帝知道他的名号了。好小子,七岁就能写文章,我非得看看这人是啥样。

这一见,杨亿果真是下笔如有神助,乐得皇上合不拢嘴,没有老师教养,却能下笔就成,小杨啊,我很看重你。

得到了皇上的嘉奖,杨亿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读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少时的方仲永成名后,整日被父亲拉着捞钱,慢慢地,变得和普通人没啥两样了。那杨亿呢?

为臣之后,学习上进

任太常寺奉礼郎一职,他在学习充实自己。

后来步步高升,他还在学习充实自己。

学习到何种地步呢?

文人学士上奏赞颂,属他的文章最优异。

公卿大臣上表奏疏,大多借用他的文章。

还有一则小故事可印证杨亿的学习效果。

寇准在中书省和同事们做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这可难倒了众人。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别人趁机请他对对子。

话音刚落,杨亿紧接着说:"眼中人是面前人",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方仲永事例简短(又是一个方仲永)(5)

至离世,杨亿从未离开过文辞,果真是印证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俚语,这种至死不渝的学习精神更值得弘扬。

参考资料:《归田录》欧阳修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有缘在此相见,点一点,带你了解更多文人轶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