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24课少年闰土语文笔记(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重点和25少年闰土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24课少年闰土语文笔记(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重点和25少年闰土课堂笔记)(1)

一、本单元主题:走近鲁迅

阅读与鲁迅相关的文章,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二、本单元语文要素: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如:

①《少年闰土》可以借助《故乡》的写作背景及节选等资料;

②《好的故事》可以借助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作品评价;

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借助相关时代背景资料;

④《有的人》可以借助前面三篇课文及其他关于鲁迅的资料等。

三、本单元习作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对印象深刻的场景描述,把事情写具体,写出人物特点,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24课少年闰土语文笔记(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重点和25少年闰土课堂笔记)(2)

阅读提示: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故乡》的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经过虚构、想象,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课文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加的。节选的章节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与《故乡》整篇小说的主题是有差异的。

《25少年闰土》主题:

本文从回忆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形象起笔,接着按“相识一相见一相处一相别”的顺序来写,刻画了一个机敏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表现了“我”与少年闰土短暂而真挚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思念之情。

六年级上册24课少年闰土语文笔记(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重点和25少年闰土课堂笔记)(3)

文章表达方法:

通过对印象深刻的场景描述,把事情写具体,写出人物特点,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①正面描写:通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突出闰土的机敏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②侧面描写:反复写“我”“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我和朋友们所不知道”等,借“我”的孤陋寡闻,侧面突出闰土的见多识广。

同时体现了自己的情感:对自己“只看见院子里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和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六年级上册24课少年闰土语文笔记(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重点和25少年闰土课堂笔记)(4)

课后题二、

闰土是一个机敏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看瓜刺猹”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闰土的机敏勇敢;初次相识时通过他的外貌和表现,可以看出闰土的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让人感觉到他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课后题三、

加点词语写出了“我”生活经验的贫乏。我从中感受到了“我”对所处环境的不满,和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小练笔

课文第一自段写法:

环境描写 外貌描写 场景描写(或动作描写)

例文:(根据所选照片内容来写)

湛蓝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柔美的白云。公园里绿树红花,小桥流水,景色宜人。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扎着两个小辫子,身穿粉色纱裙,肉嘟嘟的小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瞪大眼睛,轻轻地走近一朵花,刚刚伸出胖乎乎的小手,蝴蝶却展开翅膀飞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