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人物姓名(古今名人名字多趣味)
古往今来,一些名人的名字(姓名、雅号、笔名)多有谜趣,说来颇有意思。
河南著名景点开封府内包拯塑像
宋代的包拯,世称“包龙图”。在《铡美案》一剧中,有“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唱词。在宋仁宗成为皇帝之前,没有一个人的官名叫“龙图”, “龙图”自包拯开始。那么,这个官名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仁宗皇帝是李娘娘所生。李娘娘生下仁宗后,刘娘娘设下毒计,叫太监用一只狸猫换去,并在老皇帝面前进谗言,说李娘娘是个妖怪,生了一只狸猫。而刘娘娘把李娘娘的儿子说成自己生的。老皇帝一听,便把李娘娘打入冷宫(李娘娘后来逃到陈州),而把刘娘娘扶为正宫娘娘——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老皇帝死后,仁宗做了皇帝。后来,包拯到陈州放粮,李娘娘闻知,向包拯告状,述说自己的冤情。后来,包拯为李娘娘伸了冤,仁宗把李娘娘接回宫。仁宗对包拯非常感激,要对他进行特别的嘉奖。奖什么呢?仁宗决定亲自为包拯画张像(仁宗平时酷爱绘画,擅长画人物)。因为这张像是皇帝画的,皇帝的尊称是“龙”,故称“龙图”。“龙图”不是随便可以挂的,所以仁宗又御赐造一座楼阁,把“龙图”挂在里面,称为“龙图阁”,作为包拯的官府。后来,仁宗又封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自此,“龙图阁”就正式成为一种官职的名称,包拯也就叫“包龙图”了。
明代书画家唐寅(唐伯虎)在题诗作画时,常常隐其真名。他有个题款:“只在康宣两字头。”这个题款犹如一则离合体灯谜。“只”字的“口”与“八”,分别与“康宣”二字的上部分组合起来,不正是“唐寅”二字吗?明代文学家徐渭常用“秦田水月”的印章钤款。因为“秦”拆开后为“三人禾”,扣合“徐”字;“田水月”则可合为“渭”字。多么巧妙的名字谜!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又起了个名字叫“舒舍予”,即把自己的姓拆成“舍予”二字,意为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这与灯谜的离合体并无二致。文学家曹禺原名万家宝,笔名曹禺。有人问他这个笔名有何含义,他说:“我姓万,这个万(萬)字,草字头下一个禺。写文章总得有个笔名,便将万字拆为‘草禺’,但‘草’不像个姓,便取谐音来了个‘曹’字。”诗人兼书法家沈尹默,原名君默,有好友跟他开玩笑:“君既默不做声,要口何用?”他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把“君”字的“口”省去,成了“尹默”。
音乐家聂(聶)耳原名聂守信。他天资聪颖,幼年时就能够把听到的歌曲很快唱出来。因他耳朵好使,而他的姓又是由三个“耳”字组成,大家便叫他“耳朵”。后来他从事专业创作,索性将名字改为“聂耳”。
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艺名叫麒麟童,来历也很有趣。1904年,十岁的周信芳跟戏班到上海演出,由于他是七岁开始登台的,所以当时的艺名叫“七龄童”。写海报的老先生是上海人,北京话里的“七龄童”和上海话里的“麒麟童”发音十分接近,老先生听了前台管事报的艺名,认为就是“麒麟童”,便写了贴了出去,从此这个艺名便代替了“七龄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