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出殡后回来为什么要换红衣服(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奔丧)
我们经常读一些历史文学作品,或者在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时,常常会看到如有家中亲人去世,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老家丁忧。很多人不明白丁忧是什么,为什么古人要把回家奔丧叫做丁忧?
其实,丁忧放在古代,在封建社会,它就是回家奔丧的意思,只不过古人却用一种礼仪的形式规定下来,起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中国丧葬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丁忧呢?为什么古代人要把回家奔丧这种事情形成礼仪叫丁忧呢?
首先,丁忧成为古人丧葬礼仪的组成部分,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形成的。
据《尔雅.释诂》记载:“丁,当也”。此后在《日知录.期功丧去官》里有这样注释:“古人凡丧皆谓之忧”。可见古代人把家人亲人去世都叫忧,而不像我们现在说的去世或者死去。在家陪伴去世的亲人就自然叫做值丧或者居丧。
此后,在《书经.说命》里有“王宅忧”,这句话的意思是商王的父亲死了,他在家居父丧。这里的王宅忧,就是商王父亲丧。宅忧也就是丁忧。
丁忧一词在古代开始逐渐流行起来之后,人们把家中亲人去世回家居丧都叫丁忧,不管是父母丧、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称之为“忧”。
但是到了后来,这种风俗有进行了变化,主有家中父母或者祖父母、长房长孙等亲人死去,才能叫丁忧,把范围给缩小了。
其次,在五代时期,对于丁忧又有了更细致的规范以及叫法。
在《世说新语.仇隙》记载:“(王)蓝天于会籍丁艰,停山阴治丧。”这里又把父丧称为丁艰,母丧称为丁内艰。
在《旧五代史.李珽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年二十四登进士第,……俄丁内艰”。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珽的母亲去世。
同样的说法,我们在《汉学师承记》也能找到出处:“明年夏,以丁外艰归”,这里的“丁外艰”指的是钱大听的父亲去世。
搞明白了古人对丁忧的叫法,我们在来了解一下古人对丧期是怎么规定的。
在《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以下。’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
这里的“期”就是指一年的丧服,也就是说,亲人去世之后奔丧者回家要呆一年时间。而“功”可以分为大功、小功,大功是九个月的服丧期,小功是五个月的服丧期。可见古人家中祖父母、伯叔父母、父母、兄弟姐妹丧都要奔丧。一直到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五服”说,就是五代以内的亲属病故,都要回家守孝。
陶渊明在自己《归去来辞》里写道:“寻程氏妹丧于武林,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写的就是奔丧期功。
后来,古人又把丁忧的服丧期限规定在一年时间。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感觉这种奔丧期服太过繁琐,如果一官员连遭数丧,或者行程道路遥远,那么就会导致官员工作上班的时间大大减少,增加了国家的负担,让政府很多事情无法顺利实施。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9年4月,朱元璋颁发法令,废除了丧服一年的期限,规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自此以后一直到清末民初,这种习俗一直传承下来。
可见我们国家的丧葬礼仪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直到今日都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