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家乡在瓮安(瓮安因有他们而美丽)

“平凡孕育伟大,感动传递力量”。

12月6日晚,第三届“黔南骄傲”年度人物评选颁奖仪式 在黔南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举行。

美丽的家乡在瓮安(瓮安因有他们而美丽)(1)

龙长春、吴胜华、罗毅、魏明禄等州领导出席颁奖仪式。

在“黔南骄傲”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

一张张质朴的面孔,

让我们体会到爱就是给予,

也因此领略到生活的美好。

正是一群普通人,

一群值得我们骄傲的普通人。

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

瓮安有他们:

黔南骄傲十大年度人物

一份未签的文件,一个未竟的心愿,

一个未了的承诺……他匆匆离去,

还有太多舍不下。愧对亲人,牵挂百姓,忘我工作。

这就是他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燃烧着生命,燃烧着一颗赤诚之心。

他就是 龙增刚

美丽的家乡在瓮安(瓮安因有他们而美丽)(2)

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胡志峰为他颁奖

(其儿媳妇到现场接受颁奖)

“黔南骄傲”年度人物入围奖

美丽的家乡在瓮安(瓮安因有他们而美丽)(3)

他们是:马廷科、张新葑、黄茹秀、莫文霞、姚和辉、莫壮权、王恩文、

韩彩云、李建文、陈绍发(瓮安)

在他们当中,有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有的为了保护群众生命财产见义勇为、敢于担当,

有的为了他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他们在平凡中坚持,

却成就了不平凡的荣光。

扎根基层心犹在 燃尽生命情未了:龙增刚

2015年8月13日,瓮安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龙增刚同志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把自己年仅47岁的生命留在了瓮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他用自己的一生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执着坚守和不变本色。

龙增刚同志1968年5月出生,布依族,贵州贵阳人, 1989年1月参加工作,199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1月任瓮安县草塘区青池乡政府秘书;1991年11月撤区并乡后调入松坪乡工作,先后任乡团委书记、党政办主任、组织干事、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2003年12月调入木老坪乡工作,任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2006年6月调入中坪镇工作,任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8年3月调入建中镇工作,先后任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人大主席,2012年7月调入中共瓮安县委组织部工作,任组织部副部长、县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县委基层组织局局长,2015年2月任中共瓮安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龙增刚同志从事组织工作近二十年,他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始终保持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他是践行“安、专、迷”组工精神的优秀楷模,他是用生命践行“三严三实”的优秀基层党务干部。

坚守信念 扎根基层无怨无悔

“组织上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一定把它干好”。 26年前,20岁的龙增刚,通过省公开招考,怀揣理想,从贵阳来到瓮安县这个一类贫困的青池乡,从此,他就安家落户,扎根在这片红色革命老区的沃土,贫困的山乡多了一个“小秀才”。

在乡镇,他一干就是24年,从来没有想过调回贵阳的问题,家人曾经叫他去“找路子”,他总说:家都在这里了,还走哪里!他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从工作员一步一步走向领导岗位,深知群众的疾苦和基层的困难,但他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

在工作中,他谦虚好学,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喜欢和老百姓交朋友,练就了一身调解本领,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很多工作中的难事,经他出面,就会很快解决,因此,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 “小金刚”。

从事组织工作,他善于发现群众中的乡土人才,他考核推荐的村干部基本都稳定工作10年以上,有的至今还在岗位,他推荐启用的大金星村党总支书记田述均,是2015年瓮安县唯一被省委表彰的 “文朝荣式好支书”。

主政建中镇后,他通过调研走访群众,了解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发展难的“三难”问题,他抓住省公路局帮扶建中之机,申请建设了建中到果水连接省久铜线的通乡油路项目;跑遍全镇45口水井和5座水库,申报水利项目5个,一年后就改变了建中镇靠人挑马驼饮水的历史,他与当时分管水利的副镇长龙海燕一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二龙治水”;他发动干部、引进客商种植“白茶”、绿茶2万多亩,发动群众种植烤烟8000多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柱。龙增刚务实拼搏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省公路局驻村干部赠送龙增刚同志的一幅对联---“增产增收立党为公,刚柔相济执政为民”就是最好的印证。

2012年7月调入瓮安县委组织部负责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后,他深知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保垒强不强,关键看干部”的道理,于是,他从村支“两委”班子换届着手,实施“领头雁工程”,选好配强村级班子,并提请县委研究同意,对村干部进行职业化管理,先后两次对村干部报酬进行了提标,在原基础上每月增加工资800元,实行了工龄工资补助政策,并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在他主抓党建工作的三年里,瓮安县党建工作连续两年获“全州第一”;机关党建工作先后得到了贵州省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高度肯定;2013年,驻企特派员工作在全省工商联推广学习;2014年,创新开展的“1 3”机关党建服务模式,被评为全国建设服务型机关最佳案例和全省机关党建创新成果二等奖。

生命会燃尽,精神的火种却越烧越旺。龙增刚在瓮安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辛勤开拓和耕耘,让党建之火在革命老区愈烧愈旺――

为民情怀 始终践行服务宗旨

“乡镇干部的工作地点不是在办公室,是在老百姓的家里,在田间地头”。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乡镇,他走遍了家家户户;在机关,他走遍了全县99个村(居),他有一垛工作笔记本,专门记录着所到地方干部群众反映的点点滴滴。

在建中镇任党委书记期间,格颈水库的抗洪抢险、病险加固,他两天两夜坚守库区指挥,建中治水,他是“跟着水管所长屁股后面跑的书记”。

今年1月,他带领同事坚守永和镇红岩村轿顶山村民组的水利建设工地,只为了帮助群众能赶在过年时用上自来水,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家能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今年6月,永和镇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洪水造成63户居民房屋不同程度受灾,上千亩庄稼被毁。洪灾发生的第二天,他便带领部里的干部赶赴受灾严重的观溏村,现场查看灾情,给受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最近天气多雨,你们要多到村、组,把遍访工作落实好,部里最近工作较多,还有一个偏远村民组我还未走访,过几天我就去,8月上旬要完成所有偏远村民组的走访工作”。这是龙增刚副部长在今年开展的贫困户遍访工作时,向永和镇党委副书记李永群交待的事,这也是他临终未了的心愿。

深情帮扶忆母恩。他经常说:“看到那些困难的群众,我就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近80高龄了,没有在床前好好尽过孝,我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这里的乡亲也是我的亲人呀!”去观溏村看望贫困户,得知村民屈家发因患间隙精神病,无法照料卧病的母亲时,他难过地掉下了眼泪。

老百姓都是他的亲戚。在猴场青池,他是蒋华富、李德全等群众子女的“老师”,是他用思想影响父母、带动子女,纷纷考上学校外出就业;在松坪场村,蒋全华有一个孙女叫蒋思忆,在出生时其父亲已过世,龙增刚同志10多年来坚持不间断关心照顾,给她送衣服、学习用品和慰问金,鼓励她好好学习,小女孩幸福地说,我有两个亲爷爷!

在他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基层组织局局长期间,他大力夯实基层党组织服务阵地,借行政区划调整契机,组织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4个,其中“村社一体化”模式11个,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不求生命辉煌,但求无悔人生”。他通过实际行动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人民的心里。他想得最多的,始终是服务群众的问题。

永葆本色 清正廉洁人淡如竹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他刚参加工作时一位老领导送给他自勉一生的座右铭。

有的人认为,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应该很风光,更不会差钱。而龙增刚却始终坚守清廉的底线,与家人一道,共同承担起生活的沉重压力。

在县城文峰花园不足100平米的住所中,除了一台旧彩电,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屋里随处可见的摆设就是各种书籍,清洁办公桌上,除了处理的文件、稿子、材料外,最多的就是他记录的笔记。

在和老百姓、同事打交道时,都知道他是一个很随和、很亲切的人,但在家,“他性格很犟、不讲人情”,这是不少亲友对龙增刚的看法。

他从来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友办过私事。当初爱人赵益芬放弃贵阳牛奶厂工作,来到乡下陪伴他,他在松坪乡任党政办主任,分管食堂,怕别人背后“戳脊梁骨”,说自己公权私用开“夫妻店”,中饱私囊,怎么也不愿让妻子到食堂干活,挣一份辛苦钱。赵益芬先后做过代课教师,卖过牛奶、米粉,直到今天,也只是一物业公司临聘人员。

有一次,妻子告诉他说,现在你工作在县城稳定了,兄弟一直找不到事做,家庭比较困难,能不能你给安排一下,帮兄弟谋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龙增刚对她说:“兄弟找不到事做,我也晓得,但如果需要动用我手中的这点权力,那肯定是不行的”。就这样,妻子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的弟弟叫来跟着他们一家住,在县城摆个临时摊点烤蛋饼养家糊口。

龙增刚同志光明磊落,一尘不染。一位在偏远山区工作的干部,想进城,借口向龙增刚汇报工作,到他家拜访,提着礼物,希望“照顾”。“礼物请你提回去!”龙增刚严词拒绝, “只要你确实优秀,现在进县城可以参加遴选,机会是很多的!” 这位干部不甘心,走时将礼物留下,结果,他硬是让妻子当场给他还了回去。

权为民用,甘守贫寒。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屈芳说:“龙增刚同志在乡镇工作了20多年,不管在哪个岗位,总是能把所有工作都做得很好,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困难和要求。”

患肾病半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治疗一边上班,从未在同事面前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说过一声痛。7月26日,他高烧至40度,医生坚持叫他住院治疗,他却仍然放不下工作,上午输液,下午上班,同事们都叫他休息,他只说“没事,没事”。直到7月29日下午在列席县委常委会时,实在扛不住了,他才正式住进县中医院,还坚持一边输液一边处理工作。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龙增刚同志先后转院到都匀、贵阳,也没能控制住病情,8月13日,因呼吸衰竭、肾衰竭,再也没有回来。

他走了,生命定格在了47岁。一位边远乡下的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主动赶来“超度亡灵”;一位小区业主主动担当办理丧事的“总管”;数位白发苍苍的乡下老人赶来日夜“守灵”,寸步不离……,一位中坪镇卸任多年的老支书挥毫为龙增刚送别:“革命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从政廉洁于公于私光明磊落”。

他走了,带着未兑现的承诺。他曾跟家人说,有时间的话带他们去上海看打工的妹妹,顺便带他们看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可终究,他为事业倾尽所有,却还没来得及带家人看到许久未见的妹妹。这个承诺,永远无法再实现了。

他走了,同事、妻儿、群众泪洒千行。一生精神归华表,满堂珠泪洒云天,山无语,水凝噎,熟悉他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痛哭流涕……

大山深处的“铁脚杆”:陈绍发

“陈老六来了,陈老六来了……”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民们只要听到这句话,无论再大的事情都觉得有了“主心骨”。“陈老六”是长岭村党支部书记陈绍发的小名。

说起陈绍发的事情,村民们总是滔滔不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的2月份,当时还很冷,大家都在家里烤火。我就听到我家后面的山洞有狗叫声。”村民赵启书回忆道,当陈绍发与大家一起来到山洞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山洞里有一个头发很长、泥巴裹身的孩子。陈绍发把孩子抱回家洗漱一番后才知道,这孩子正是村里失踪的智障儿童宋兴盆。

年幼的宋兴盆家住长岭村麻阳组水井沟,家境贫寒,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在他7岁时父亲因病过世,之后便与同样患有智力障碍的母亲生活;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母亲又改嫁选择了一位身患残疾的农民。当时年迈的爷爷把宋兴盆带回了家,爷孙相依为命。但天有不测风云,年迈的爷爷终究熬不过岁月的侵蚀撒手人寰,无奈之下的宋兴盆只好回到母亲新组建的家庭里。但这个家庭给宋兴盆带来的长久压抑,使他产生了离家的愿望。“之前我们去他家很多次,那一次宋兴盆失踪我们很着急,找到了之后,我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决定让他永远留在我家,我来照顾他”陈绍发回忆说。如今的宋兴盆在陈绍发及家人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已经学会使用电话、认识简单的字,有时候还帮助村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当人们问起现在的感受时,宋兴盆总是会轻轻的说一句“陈绍发是我爸爸”。

“2015年的6月,我们这里涨大水,我们兰水组有个叫田文礼的老人,已经63岁了,突然在那时候结石发作,疼得很严重。当时我们这里的桥已经被大水冲断,我就只有给陈老六打电话。”说到当年大水来时的前景,村民毛国斌还记忆犹新。当时陈绍发接到电话后,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用一根绳子绑在腰上,慢慢的游到对面,把绳子固定好后,然后扶着绳子慢慢的把老人和一些被困的百姓一个一个的背了过来。当时,镇里的急救车也赶到,让老人及时送到了医院得到救治。“我当时太感动了,我觉得我们村里有了这样一个好支书是我们的荣幸。当时过了几天,陈支书就去镇里申请资金来把桥修好了,要不然我们兰水组的500多老百姓都要从河里走咯”毛国斌回忆说。

“他对人只有那样好了,比如我们村的那些老人,他是经常来关心到,看看有没有米、有油吃没有等等”村民刘玉平是这样评价陈绍发的。刘玉平还说,有一次我们村里有个老百姓为了感谢他,送他一条蓝黄烟,结果被他坚决的拒绝了。当人们问陈绍发,你这样辛辛苦苦的,连一条烟都不收,你图的是什么呢?“我只是尽我自己的努力为老百姓做好服务而已”陈绍发这样回答。说到陈绍发的好,村干部倪光平激动的说:“陈支书的身上充满一种正能量,我与他在一起共事几年了,感到他是真心的在为村民们服务。”长岭村最远的一个村民组是白沙井,为了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陈绍发不知多少次在山林间往返行走,每次都是6个多小时路程,村民们都说他有双“铁脚杆”。倪光平说:“他这个人不善言词,2013年9月,他的妻子出车祸,背脊六块骨折,差点瘫痪了,在医院里他都没有办法去照顾,至今只能做一些家务活,但他从不提起。”

自家的事无暇照顾,为村民办的事却是一桩接一桩。村里交通不便,陈绍发在县交通局和永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带动全村村民们修桥铺路,打通了黑泥塘至麻阳全长8.77公里的通村路,解决了3197名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今年,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正在修建长岭村委会到张家头4公里的通组路,解决500多百姓出行。目前,麻阳至睑田4公里的路已经立项。村里没有产业,陈绍发和大家一起民主协商,引进商家在村里办起了酒厂,让老百姓把玉米按市场价卖到酒厂,用酒糟作为原料喂猪。今年,陈绍发还准备发动村民,利用本村水源、生态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业。

陈绍发今年50岁,199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94年12月至今一直在村里工作,2015年获“瓮安县劳动模范”称号。在陈绍发的身上,随时都背着一个绿色的挎包,挎包上面有“毛主席的头像”和写着红色字体的“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当有人问他时,他总是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不忘初心,不是作秀,我背起这包就是随时记住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任务就是当好村民的服务员,不管白天黑夜老百姓随叫随到,努力练好这双“铁脚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