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蒲城的狗撵兔(印象渭南渭北细狗撵兔)
细狗撵兔是渭北一个独特的民俗风情,是一项在关中地区城乡流传已久的群众性集休闲、体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活动。
细狗撵兔是古老狩猎的一种形式。据蒲城县志中有两处关于唐代皇室狩猎活动最早的记载:“唐代,高祖武德六年十一月丁酉,高祖李渊猎于伏龙原(今蒲城县城南17公里)”(《新唐书·本纪》);“太宗十四年闰十月甲辰,太宗李世民猎于尧山”。可以想象到当年皇家狩猎时的恢弘场面。这种皇家狩猎形式,后来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
细狗原籍古埃及,其形象最早可考的就是金字塔壁画上的狩猎场面。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我国,继而从皇家御用狩猎犬渐渐传入民间。
细狗的特点是速度快、凶猛善咬,但转弯能力差,不适用于山地水乡,所以只有北方平原地区才有,陕西也只在关中的东部及中部等地才有,在渭北一带农村几乎村村养有细狗。
从清末军阀混战到解放战争,土匪、军阀、国民党部队围村抢细狗、杀人抢细狗等事件不胜枚举。那时,细狗只能被贵族和社会势力阶层所宠养,一般平民百姓只能是望狗兴叹而已。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细狗虽然没有阶层的区分,但却被社会舆论所谴责。
1958年的打狗运动,使细狗面临绝种的危险,以至于品种纯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至改革开放以后,细狗撵兔活动如潮水般蓬勃兴起,其影响面之大,参加人数之众,史无前例,将细狗撵兔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细狗撵兔活动的鼎盛时期。
撵兔活动范围小的在自己村子周围,远的到周边各县甚至外省,几个地方的爱好者约好时间,就会雇车到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去撵兔子。
人数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大车小车相约而去。大的场面像逢年过节的集市一样,其场面甚为壮观。
如今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狗的品种也不断在更新,细狗的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当前流行的犬品种是由国外引进的“灵缇”、“格力”等品种,其奔跑速度更比细狗快许多。
2003年的春天,由陕西省体育局、省农牧局、西安市体育局、咸阳市体育局、渭南市体育局、渭南市农牧局和渭南各县市体育局等单位,还有渭北各地的“狗司令”组成的细狗比赛(赛速度、选美等)筹备会在富平县陶艺村大酒店举行,会上气氛异常热烈。
细狗选美无疑给渭南民间的细狗活动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把渭南民间的细狗撵兔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2007年11月19日,央视《百科探秘》栏目摄制组在蒲城开始了大型纪录片《中国记忆》之“细狗撵兔”的拍摄,深入养狗户以及撵兔爱好者之中,拍摄撵兔大赛、细狗训练、养狗户等景况。
如今,细狗撵兔已经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