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云鬓发型(这两个字您认识吗)

明代云鬓发型(这两个字您认识吗)(1)

明代云鬓发型(这两个字您认识吗)(2)

明代云鬓发型(这两个字您认识吗)(3)

我们接着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今天介绍一下明代的一种头饰“䯼髻”。

䯼髻两个字笔画众多,第一个字“䯼”无论是五笔还是拼音都打不出来,拼音是d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释只有一个“䯼髻”,<书>名假发盘成的髻。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先生,是此次展览的策划人,也是最早对明代䯼髻及头面定名的人。他认为䯼髻顶部的是“顶簪”,正面中间的是“挑心”。

在展厅里陈列着一件收藏于无锡博物院的“金丝䯼髻”,高9厘米,直径11厘米,重64克,开头一个牛角,由细如发丝的金丝纺织而成。

据展签内容可知:䯼髻是明代已婚女性着正装所戴。原指发髻本身,在女性戴冠和包髻的影响下,后特指加在髻上的发罩。䯼髻起初用头发编成,明中叶以后多用金银丝制作。其上再插戴前后分心、挑心、顶簪、头箍等饰物,形成以䯼髻为主体的整套头饰。

䯼髻在宋代时已广受妇女的欢迎,在《金瓶梅》中有多处提及。到了金元时期,受“包髻”的影响,由原先仅仅是发髻本身,渐渐裹上了织物。到了明代,䯼髻成为一款由金银丝马鬃、头发、篾丝等材料编成的假发髻,外罩皂色纱,佩戴时放在头顶的发髻上。明代妇女一般不单独戴䯼髻,围绕它要搭配各种簪钗,每一款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称以及佩戴位置。范濂在《云间据目抄》中记载:“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圆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两边用‘捧鬓’,后用‘满冠’倒插,两耳用宝嵌大镮。”

在展览中,还展出了两张人物肖像画“戴䯼髻女像”和“秦锡章夫人画像”,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两人所戴䯼髻虽有所不同,但都是一套完整的组合结构,两侧还配有金簪、珠宝、耳环等饰品,共同表现出妇女体面的妆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