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离别相思)

浣溪沙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离别相思)(1)

【作者简介】

慕容卿妻,姓氏、籍贯及生卒年月不详,其夫慕容卿为苏州士人。

【原词】

浣溪沙

满目江山忆日游,汀洲花草弄春柔。长亭舣住木兰舟。

好梦易随流水去,苏心犹逐晓云愁。行人莫上望京楼。

浣溪沙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离别相思)(2)

【浅析】

词写离别相思。一般写法是落笔捉题,然后围绕主题层层展开。而这首词却与众不同。它的上阕撇开主题写怀旧,直至下阕始写离别相思。不过上、下两阕亦非风马牛不相及,而是潜气内转,一脉贯通。

上阕的忆旧,实为下阕的离别相思作反衬。以往日的喜反衬今日之悲,益增离别相思之苦。“满目江山忆旧游”,女主人公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极目所至,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旖旎风光,尽收眼底,“满目江山”极言意境辽阔渺远。

这其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山山水水,重重叠叠。而这“满目江山”,女主人公注目凝望处,却都是昔日的胜游之处,似曾相逢曾相识。如今面对这些胜景,不禁触景生情。“忆旧游”,流光倒溯,把女主人公的思绪拉回到对往日的回忆之中。

浣溪沙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离别相思)(3)

“汀洲花草弄春柔”,承接首句“忆旧游”,点出当年游赏的地点。“汀洲”是水中的小洲,“花草弄春柔”是汀洲上的美好景色。“春柔”既点出了游赏的季节,又描绘出这些花草在明媚春光中的柔情媚态。“弄”字将画面化静为动,一个“弄“字把洲上的花草皆写活了,它们在春风中争奇斗艳,媚态可掬。

“长亭舣住木兰舟”,“长亭“是路边送别的亭子,木兰舟: 是对游船的美称。舣: 是用绳子将船在岸边系住。一对情侣弃舟登岸,在沙洲上饱览风光,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所赐予的自然美景,夫妻双双沐浴在爱河的温馨之中,情趣盎然,流连忘返。“汀洲”句系景语,但景中含情,它既是对当年游览胜景愉悦尽情的回忆,又是对当年二人欢聚幸福情景的永久追念。

过片: “好梦易随流水去,苏心犹逐晓云愁”,潜气内转,承接上阕,从忆旧暗度到今。两个对偶句托出这首小令的主题。

浣溪沙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离别相思)(4)

“好梦”二字语意双关,一石二鸟: 一是说当年偕同伊人泛秀水游览情景,已像梦一样悄悄地消逝了; 二是说当前的春梦也醒了。梦总是短暂的,所谓“好梦”也许是与伊人相聚的梦,但这梦也在一瞬间变得烟消云散。往日携手泛舟的欢乐变成了眼前的凄清,今宵梦中的相聚,梦醒之后也更感到寂寞与孤独。

好梦像流水一样逝去了,女主人公沉浸在一片失落、惆怅的哀怨之中。然而,她那刚从睡梦中苏醒过来的芳心,却仍在追逐着那飘浮的“晓云”。“晓云”是“暮云”的化用,“暮云春树”是用来表达人们对于亲友的思念之情的。

作者从此语脱出,将“暮云”化为“晓云”更切合天晓梦醒的实际情景。“云”之飘浮正如同他乡游子的行踪,飘泊不定。“晓云”这里代指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的他乡伊人。梦醒了,短时的梦中相聚也幻灭了,但她的心魂还在追逐着伊人的身影,随之进退。她为远方伊人的旅途安危、寒热冷暖牵肠挂肚。

浣溪沙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离别相思)(5)

两个对偶句虚实结合,情景相生,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浓重相思及愁情恨态,细致入微。末拍笔调一转,着重另辟新境,正在远方飘泊的“行人”千万“莫上望京楼”。

“行人”指在他乡飘泊的伊人。这里的女主人公叮嘱其夫“莫上望京楼”,是委婉含蓄地劝诫其夫莫到朝廷去做官。要了解女主人公这句话的深意,还得弄清楚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北宋末年朝政混乱,危机四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朝廷昏庸,忠奸莫辩,大宋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这样的情势下,女主人公嘱咐他的丈夫别去朝廷做官是颇有见地的,这也是她对其丈夫挚爱真情的具体表现。

浣溪沙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离别相思)(6)

这首《浣溪沙》风格清新、婉丽,情思深沉、幽邃,不言相思而相思自见。在表现手法上,写景状物抒情,大笔挥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表现意境壮阔又细致入微。

虛境与实境相映衬,表情抒意变幻多姿。往日的欢聚与今日的离散相反相承,更加显示出今日的凄清与孤独。末拍叮嘱其夫“莫上望京楼”,即莫去朝廷做官,隐居林下,以免卷进朝廷的政治纷争旋涡,这是这首词的着眼点。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超出了夫妻离别的一般相思离愁,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这位作者的胸襟见识,也就非一般闺中女子所可比拟的了。

浣溪沙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离别相思)(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