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海洋城市样本观察之青岛)

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海洋城市样本观察之青岛)(1)

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海洋城市样本观察之青岛)(2)

作 者丨郑玮,洪晓文

编 辑丨李博

图 源丨图虫

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报告指出,凭借在科技创新策源、经贸产业活力两大维度的突出优势,青岛已跻身全球海洋城市第二梯队,在海洋经济领域,与洛杉矶、汉堡、鹿特丹等国际名城实力相当。

作为中国北部海洋经济圈的“领头羊”,海洋科研历来是青岛王牌优势。据悉,目前全国30%涉海院士、40%涉海高端研发平台以及50%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均集聚青岛。2022年4月,青岛发布文件提出,到2035年要初步建成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活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一定位是比较准确的。”谈及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路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联合国“海洋十年”咨询委员会成员、UNESCO-IOC/WESTPAC共同主席乔方利表示,“经济发展太重要了,但还是要把科技摆在第一位,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在全球海洋经济格局洗牌、海洋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背景下,青岛正瞄准机遇,借力科研优势,打出切入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新王牌”。

海洋基础研究“国家队”

2009年,青年海洋科学家、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副院长的李德海刚刚结束海外博后项目研究,决定回到位于山东青岛的母校——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当时可考虑的选项并不多,这里是相对最合适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地方。”

青岛是全国最早利用海藻等海洋生物开展药物研究的城市。目前,在国际公认的16个上市海洋创新药物(全新分子结构的海洋药物)中,有2个诞生于青岛。

青岛浓厚的海洋科研因子来自多年来入岛驻扎的一批批海洋科研“国家队”。据悉,目前青岛共聚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涉海资源集聚且丰富,构成青岛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海洋科研优势。

目前青岛共落地1家国家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覆盖海洋动力、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技术与装备等多个领域。

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海洋城市样本观察之青岛)(3)

“据统计,目前青岛的涉海科研院所大概超过30家。”乔方利说,作为“中国海洋科技城”,青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丰厚的科研底蕴,“科技研发投入是一个漫长过程,不是今天提出建一个涉海单位,明天就建成,后天就产生效果了。需要有宏观布局,要沉得住气,聚焦海洋科研领域不断推进。”

“发展海洋科研是青岛的优势,也是责任。”乔方利表示,作为全国海洋科研人才的“孵化器”,近年海洋科研人才从青岛走向沿海城市,从总体上看也逐步增强了中国海洋科研整体实力,“不要把人才流动视作一种负面的人才流失,人才合理流动能够带动不同城市、区域间整体发展。”

此外,乔方利表示,海洋治理不是一个单纯的科研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科研机构、政府、企业、民众等多方力量参与。

从青岛科研机构分布情况中可以发现,目前青岛共建有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13家“国字号”科研平台依托企业建设,行业头部企业参与构成青岛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发和产业化环节,青岛的‘海洋’元素都特别突出,海洋经济形成规模效应,为海洋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德蒙表示。

据介绍,目前青岛已聚集以正大制药、黄海制药、明月海藻等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数百家,形成西海岸海洋高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崂山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和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3个海洋生物产业园区。其中,西海岸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数据库,以及全国唯一的海洋药物中试基地。

“青岛海洋资源本身比较丰富,有明确的海洋产业集聚区,科研‘国家队’力量突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胡振宇表示,在完善的海洋管理机构、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以及丰富的产研资源支撑下,青岛发展现代海洋城市的优势“非常明显”。

畅通实验室到市场的梗阻

遗憾的是,虽然拥有强大的研发基础,但过去许多在青岛研发的药物却未能在当地完成转化。张德蒙认为,“一是行业集群度不够,我们不能只有研发基地或制药工厂,应该考虑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布局、形成协同效应;二是融资环境还需要更活跃一些。”

李德海认为,海洋药物研发转化遇阻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海洋药物不像化学药物的研发生产可以从仿制药出发,海洋药品研发生产周期非常长,目前问世的海洋药物,其实验研究绝大多数都始于三四十年前,很多药企没有动力去做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创新药研究。

海洋药物研发成果落地不畅,映射的是青岛面临的科研成果转化“痛点”。

“从经济活跃度、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上看,青岛还需要和上海、深圳等城市学习。”乔方利表示,目前许多科研成果在青岛本地仍缺乏产业应用场景。胡振宇也表示,青岛市场化相对弱一点,未来应打造更宽松的容错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制化环境。

李德海认为,从基础研究到落地转化、从而形成产业和城市竞争力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有持续、稳定的研究团队,同时不断有带着新思路的人才补充进来,还要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流入到与研发密切相关的中上游环节。

胡振宇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认为打破成果转化难题,“企业要出题”,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充分导入社会资源。

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实验室,或将成为解决青岛研发落地转化难题的突破口之一。

作为最早发展起来的海洋药企之一,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就以自有研发团队为基础,在2015年获批成立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牵头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医用级海洋源生物材料绿色规模化生产及先进功能产品研发”,正式加入海洋基础研究“国家队”。

张德蒙透露,在过去与高校、科研院所长期开展合作的基础上,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进行改革,计划由明月海藻、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共建,最大程度集聚顶尖科研力量,同时解决行业内共性的转化问题。

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海洋城市样本观察之青岛)(4)

梳理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数据可以发现,2021年青岛全市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占GDP比重达30%以上。其中,2016年至2021年,青岛涉海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由12.31亿元翻倍增长至31.80亿元,每年增速均超两位数。

将目光投向区域之外,胡振宇提出,青岛与上海、深圳、广州等海洋城市在海洋创新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协作空间,“应通过城市协作进一步提升海洋生物医药等涉海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水平。”

“这些海洋城市都有着很强的构建联盟或合作机制的基础与需求,应围绕‘海洋’主题,探索跨区域协调、有效配置资源,推动自贸试验区更有效开放,发挥比较优势。不是‘以谁为主’,而是构建有效的城市网络,从而促进海洋城市合作网络的国际化。”胡振宇表示。

近日,聚焦国际海洋产业合作的国际涉海商协会联盟也正式揭牌,落户青岛。据悉,该联盟目前已有新加坡航运协会、俄罗斯中小企业联合会等10余个国家的24家涉海协会申请加入,并引进青岛北斗星图“空间信息科技应用”、青岛中石云创“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2个项目落户西海岸新区。

国际海洋议题中的“青岛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际涉海商协会联盟同期落户青岛的,还有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一所”)牵头的全球第6个、中国第1个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以及中国第4个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简称“OSF”)。

“国际合作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通过不断交流,逐步积累信任。”乔方利表示,海洋一所早在十几年前就看到国际科研合作的必要性,提前布局,“目前研究所已经承建10个国际合作机构,合作平台数量在全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依托长久积累的科研合作基础,“中国身影”“青岛身影”正在国际海洋议题中崛起。

“对中国而言,联合国‘海洋十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乔方利认为,“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大国,需要深度参与国际议题,并在关键领域实现引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但尽大国义务得有平台,有合适的领域,联合国‘海洋十年’就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

2020年至2022年,中国共获批4项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分布在上海、厦门、香港和青岛。其中,位于青岛的OSF大科学计划,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全球25个国家34家海洋与气候科研机构和3个国际组织共同发起,也是中国物理海洋领域在联合国框架下发起的首个大科学计划。

“目前OSF大科学计划下设7个子项目,项目之间高度交叉,各科研机构可以在不同项目中实现深度融合交流。”乔方利表示,大科学计划是一个开放的框架,未来在实施过程中还将持续吸纳新的研究力量,增设新的研究项目。

作为牵头发起国,中国在OSF大科学计划中主要承担预报模式研发、海洋卫星共享、观测设备研发、提供预报服务以及开展科研培训等工作。

“科研能力建设是开展大科学计划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乔方利介绍,过去10年间海洋一所在国际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全球输送青年海洋科研人才,“从2011年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研究与培训中心(ODC中心)开始,我们已经累计培训超过5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学员。”

同样由海洋一所牵头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以下简称“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也将落地青岛。

作为目前中国唯一一个获批的“海洋十年”协作中心,乔方利表示,接下来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将应联合国要求在3个月内完成工作团队组建,并全面推进3大类工作。

“一是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增进海洋与气候关系的科学理解,提出基于海洋的全球气候变化减缓、适应与提升恢复能力的科学解决方案,并组织开展最佳实践。二是提升世界海洋、天气与气候的预测与服务能力,并与世界各利益攸关方分享相关知识与服务。三是协调中国实施伙伴参与‘海洋十年’。”乔方利表示。

作为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的承接地,青岛也将成为国内外海洋科研合作的重要枢纽和平台。

“目前中国很多机构、企业都有意愿参加国际合作活动,但联合国没有办法全面覆盖、对接各个区域和机构。我们拥有专业科研基础和国际联络渠道,可以发挥双向协调作用,推动更多中国实施伙伴参与到‘海洋十年’之中。”乔方利说。

“在海洋基础研究与国际科研合作方面,青岛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乔方利表示,未来青岛可以借助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与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加强合作,共同提升中国在全球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海洋城市样本观察之青岛)(5)

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海洋城市样本观察之青岛)(6)

本期编辑 江佩佩 实习生 梅乐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