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度高温里的甜品(战高温80高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常鑫/图、视频

入伏后,申城气温居高不下。刚刚恢复堂食的上海餐饮,迎来了高温天气和疫情防控的双重“烤”验。街头霓虹变幻,炉前炭火不熄,刨冰机雪花纷飞,烧烤的鲜香热辣与绿豆刨冰的冰力十足,共同写就了炎炎夏日里的“冰与火之歌”。

制冰机的温度为零下16℃,炭烤炉附近的温度是80℃。炭火和冰渣,让食物在高温夏季中迸发出迷人的魅力,也让这座城市陷入对它的“热恋”。而上海餐饮业的年轻人,正在“冰火两重天”里,加热着拼命生活的人生。

== 炭火烘烤出都市人的精神港湾 ==

40度高温里的甜品(战高温80高温)(1)

下午4点,上海发布更新了一条高温预警。而在徐汇区天钥桥路的一家烧烤店里,刚刚烧热的炭炉冒着火光,让这份热气,再度升温。

蒜蓉辣酱香味扑鼻、大豆油清亮诱人、红油和辣油底料色泽鲜艳、甜辣酱让烤鱿鱼串鲜美升级,炭炉前整整齐齐码着黄南常用的五名“爱酱”。烧烤师黄南年纪不大,已是烧烤界的“王者水平”。都说肉串是烧烤的灵魂,而他是负责“灵魂的工程师”。刷上酱料,观察火候,娴熟地让烤串在炭火上翻腾,烤蚂蚱、猪鼻筋、猪眼睛……这个年轻人在“重口味”的道路上“浴血奋战”。

他工作的地方是纪录片《人生一串》体验店。那是一家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烧烤店。门口摆着bilibili的金色小电视雕像,店内循环播放着《人生一串》纪录片。“徐汇店是去年8月份开的,我从一开始就在了。”黄南自豪地说道。

霓虹灯、广告牌和旧式电表,餐厅营造出一种“岁月包浆”的小巷氛围。与“岁月静好”的前厅相比,后厨操作间如同桑拿房,高峰期肉串炉、海鲜炉和小串炉齐开,厨师们汗如雨下,工作服无数次被汗水浸透,眼睛一次次被汗珠迷糊。拿起厨房测温器靠近灶台,屏幕显示的80℃黑白分明。平时,大家一闲下来就要靠盐汽水“续命”。“我一天要干掉三四瓶。”黄南说道。

40度高温里的甜品(战高温80高温)(2)

黄南一米七五的身高,在层高有限的后厨,显得格外“顶天立地”。后厨高度不到一米九,脑袋时不时会碰到通风管,他坦言“习惯就好”。随着进入用餐高峰期,订单开始不断飞来。厨房里热浪阵阵翻涌,体感温度早已突破40℃。整个人就像待在蒸笼一样,旁边的大功率电扇和新风系统帮了大忙,但也让第一次进入的记者热得喘不过气来。

市面上的烧烤店大多用的都是电烤炉,但出于对“炭火烤肉”的执着,这家店的肉类基本上都是用炭火烤制。《人生一串》体验店品牌负责人龙先生告诉记者,“有些产品,它是用炭炉烤才是最好的。”电烤的肉比较生硬,而炭碳烤的肉与明火接触,肉质鲜嫩软脆,也更能打动食客的心。

纪录片里的月牙山五花肉是店里的明星产品,一天下来要烤几百串。“夏天生意好,忙起来也感觉不到热。”黄南笑道,反倒是闲的时候,零星的一两单让他觉得很热,“毕竟真正投入进去,就感觉不到热了。”

40度高温里的甜品(战高温80高温)(3)

== 让员工多一丝清凉,让食客多一份安心 ==

前台张苗估算了一下,自从上海六月底恢复堂食后,周末忙的时候店里大概有三四百人的客流。

如何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同时,让员工们多一丝清凉,让食客们多一份安心是餐饮业的重中之重。负责人龙先生表示,目前全员核酸“每日一检”、健康监测“每日三测”,一线员工疫苗加强针的接种率达到100%。另外,公司还给员工准备了冰盐汽水、冰西瓜、藿香正气水、防暑降温包和高温补贴。

下午三点到四点是后厨的备菜时间。“基本上所有的肉和菜两天之内能全部消耗掉。”店长表示,收货时会有专人进行菜品消毒。消毒完毕后,会贴上日期和标签,并进行整理和备货。通常,店里营业到凌晨三点,“如果没有客人加菜,我们这边就会把炭灭掉,然后开始搞卫生。消杀是四小时一次。”

40度高温里的甜品(战高温80高温)(4)

“我们有一个疫情防控群,每天在群里‘四表上报’和‘消杀视频上报’。”在店门口,店长向记者介绍了员工登记、消杀物资准备与消杀标准、顾客及骑手取餐登记的相关流程。在店内,记者也发现,间隔的桌子上摆放着隔座标志。“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间隔落座,布置数字哨兵,让客人扫描场所码,我们再登记到本子上面,等等。”店长说。

气温升高,食物易腐变质,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龙先生介绍,店里会根据销量制作特定的表格,预估每样产品能卖多少,然后根据表格来开货的,“保证两天之内一定是能销售完的,我们基本上不会出现有很多库存。”

为了让食客们吃到新鲜热乎的烤串,店里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位——“跑串员”。在大学路上的门店里,一名“跑串员”,平均一天大概要跑出两万的步数。他们的工作服背后还印着一句:“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烧烤是必要的助攻。”

== 冰砌出一碗上海人最爱的绿豆刨冰 ==

40度高温里的甜品(战高温80高温)(5)

晚上七点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糖分与冰块。高洁环卫的吕先生推门走进了长宁区一家名叫陈记的上海刨冰店,点了一杯招牌绿豆刨冰。

透明的杯子里盛上晶莹饱满的绿豆,加点薄荷,再盖上满满一盖子的碎冰。简简单单的刨冰,喝上一口,闷热一扫而空。“天气太热了,单位会给我们准备绿豆汤,但是这里的好喝。”他说道。近日上海气温连续走高,环卫的工作时间也不断后延。晚上的一碗绿豆刨冰,是他一天工作中的惬意时光。

先用吸管“嚓嚓”地戳着杯中的冰沙,然后再让冰渣伴着绿豆汤一起喝下去,桂花和薄荷相得益彰,一口下去舒服痛快,称得上是盛夏里的“冰火两重天”。

店主小陈说,他做了四年上海绿豆刨冰。每天上午9点,第一锅绿豆汤开始沸腾。晚上9点,最后一锅绿豆售罄。“店里有6个高压锅,一锅卖完一锅接着烧,去年高峰期一天大概烧了四十几锅。”小陈说。

40度高温里的甜品(战高温80高温)(6)

“也没什么诀窍和讲究,材料用好、用新鲜就可以了。”和其他的“脏脏茶”“奶盖波波冰”比起来,这样的传统刨冰虽然不“花哨”,但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

“绿豆刨冰是我爸爸那一代,上世纪70年代上海夏天最流行的了。那时候也没有星巴克,年轻人工资一个月35元,绿豆刨冰一角五分钱一杯。天气热了,买一杯尝尝舒服。”不少六七十岁的阿姨过来品尝绿豆刨冰,不仅为了清凉解暑,更为了回味小时候的味道。

曾经一位89岁的老人来到店里,点了一份绿豆刨冰,并且赞不绝口“味道很好,有过去的味道”,对方还开心地向小陈保证,“明天要带着老伴过来解解馋。”

小陈说,刨冰店是6月9日正式复工的,当时的店铺还在隔壁,“这里是3月1日开始装修的,本来预计工程5月肯定能结束。停工的两个月错过了店铺装修的工期。”

在装修一新的明亮冰店里,场所码和消毒液成了比菜单更令人瞩目的存在。“最近房东在帮我们申请免房租,我们也积极开发着新品,期待着夏天刨冰的销量能更好一点。”他语气中含着期待。

疫情阴翳下,平凡的日子,依旧饱满,仍然滚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