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是谁?

可能有部分小伙伴对其不太熟悉,但你看了她的事迹,一定会对她肃然起敬。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

1、

小银子我第一次知晓叶嘉莹先生是因为她是通过百家讲坛,她主讲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她出尘的气质深深令我着迷,优雅知性是我对她的初印象;再次是因为董卿在《诵读者》节目中说,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活得通透#

虽然她身上有贵族的气质,但是却没有贵族的际遇。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2)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隶属镶黄旗,与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同宗。

叶嘉莹的曾祖父在咸丰年间任“佐领”,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而她父亲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英文系,在民航公司任职,母亲曾在一所职业女校任教,两人共育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3)

叶家在察院胡同23号,一座灰砖红瓦四合院里,不算大权大贵,但也富足安稳,最难得的是家里的平和氛围与诗书气。

当别的孩子都在胡同里撒欢时,她就已经搬着小板凳跟父亲学习唐诗了,6岁就跟随家庭教师读论语,所以在一朝一夕的吟诵之间,诗词之美从小就刻在了她的骨子里。“迦陵”的别号也是她从与伯父聊天中得来。

她年少时写夏天的枣花,是“初夏心情无可说,隔帘唯爱枣花香”。写秋天的菊花,是“群芳凋落尽,独有傲霜枝”,充满了少女情怀。

但家里对她的教养是“新知识、旧道德”,不给出去玩,不大接触外界。

这样的教育,让她常是敏与内心,却对现实钝感温顺,这也间接决定了她日后被婚姻所累。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4)

2、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为敌占区。

叶嘉莹的父亲跟随国民政府南下,从此音讯全失,剩下一家人艰难过活,只能吃渣土一般的“混合面”。

面对北平的沦陷以及父亲的失踪,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5)

不久,母亲患病,就在舅舅的陪同下,去天津租界里找西医做手术。

原本以为很快就能团聚,却没想到,母亲手术后不幸血液感染,病情恶化,心中挂念尚未成年的三个儿女,执意要回家,最后在坐火车赶回家途中离开了人世。

那年叶嘉莹17岁,却早已饱受生离死别之苦,她很后悔没能陪在母亲身边。伤心痛苦之下,刚考入辅仁大学的她还一口气写下了八首《哭母诗》: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时隔多年后,叶嘉莹一直记得母亲入殓那天钉子钉在棺木上的声音,那声音成了她心里一块疤。

而那时,她毅然承担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万幸有伯父伯母关照,她还能够继续上学。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6)

3、

那年,17岁的叶嘉莹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从此与诗词相伴一生,毅然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学于顾随先生门下的六年,叶嘉莹始终是班里的佼佼者,亦被顾随先生视为得意门生,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

顾师讲课不落窠臼,天马行空,常引经据典,兴会淋漓。所以她在听课时总是聚精会神,奋笔疾书,一个字都不舍得错过。听了6年课,她记下8大本笔记。

年年考第一的学霸叶嘉莹,不仅从顾先生那里学到了古典文学知识,更有其为人处世的态度:“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7)

毕业后,叶嘉莹被分配到一所女中教书。

因为课讲得好,她同时担任三所学校的国文教员。

一位老师很喜欢她,便将自己的弟弟赵钟荪介绍给了她。

赵钟荪对叶嘉莹穷追不舍,其姐也一直帮忙撮合,思想保守的叶嘉莹不忍心违拗自己的老师,也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就这样,叶嘉莹离开北平去南京和国民党军官赵钟荪结婚。

顾先生对叶嘉莹有很高的期望,临别前,给她写了一首诗和一封信赠别,他希望爱徒能如同南岳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那样,能够“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不久,赵钟荪所在的单位奉命撤退,叶嘉莹被迫跟随丈夫背井离乡,随丈夫迁居台湾。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8)

4、

叶嘉莹本以为很快就可以回家,没曾想,蓬莱一去,便是18年。

到台湾后,赵东荪在海军学校教书,叶嘉莹在彰化女中教书,失联的父亲重聚,终于获得短暂的安稳,第二年大女儿出生。

但她们夫妇很快陷入“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捕入狱后,叶嘉莹带着吃奶的女儿一度被捕和接受审讯。

幸好叶嘉莹所在警局的局长是辅仁大学的校友,见她抱着一个吃奶的孩子十分可怜,便将其提前释放了。

出狱后,她失去了学校的工作和宿舍,无家可归。

她和女儿睡过亲戚家的走廊,也住过“房子没有顶棚,屋顶上可以看见木头梁柱”的宿舍。

那时,满腔悲怆的她写下了这样的诗:“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也曾写下过这样的词:“室迩人遐,杨柳多情偏怨别;雨余春暮,海棠憔悴不成春”。

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她又找了一份教职。在勉力雇来的小保姆无法来时,她就带着女儿同去课堂。

1952年,丈夫出狱后,次年她诞下了次女赵言慧,后来又经人介绍赴台北教书,结束了漫长而难熬的孤苦岁月。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9)

5、

但因为无端入狱,又在狱中遭受折磨,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经常在家中大发脾气。

失去了工作的他更是索性不再工作,而养活一家老小的重担,落在了叶嘉莹瘦弱的肩头。她不得不努力工作,经常身兼数职,工作到很晚。

不过虽然生活凄苦,但叶嘉莹从未降低过对教学的要求。而因为教学业绩出色,使叶嘉莹“声名在外”,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都邀请她去讲课。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0)

但工作之余,她回家后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深夜还要挑灯备课,日积月累,整个人憔悴至极。

有时撑不住了,她甚至想过开煤气自杀,幸好有王安石的诗陪她度过了那段煎熬的岁月: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

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初期,两岸还能通信,顾先生听说爱徒的处境后,发出“造物忌才”的悲叹,此后余生,竟是没能再见上一面。

而她也常做“回不去”的梦:梦中回到老家北平的四合院,院子却门窗紧闭,她怎么都进不了门,只能长久地徘徊于门外。

6、

其实诗词不仅拯救了她,还让她受到学界的赞誉,更让美国哈佛大学的汉学家慕名而来,邀请她去大洋彼端授课。

彼时因为无端遭受了4年牢狱之灾的丈夫一直吵着要离开台湾,而随着两个女儿的成长,台湾大学的薪水已然无法支撑全家开销。无奈之下,于是,叶嘉莹带着家人一起,踏上了离故土更远的异国他乡。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1)

她在多个国家多所顶尖学府留下足迹,那时她一边忍受用磕磕巴巴的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下课还要回来逐字逐句地翻字典查生词备课,一边还要遭受待业在家的丈夫的谩骂与呵斥。这些委屈她从未向他人诉说,只有在2010年,丈夫去世后,她写道:“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是告解也是和解。

几十年弹指而过,两个女儿也长大成家了,这种简单的幸福,似乎在她历经了千百次的苦难之后,终于姗姗来迟。

谁知1976年,她的女儿及女婿因为车祸永远离开了她。

这个消息几乎将她击垮了。

其间,悲痛欲绝的她写下了十首《哭女诗》。

“噩耗惊心午夜闻,呼天肠断信难真。”

“谁知百劫馀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句出自国学大师王国维之笔的谶言,却也是叶嘉莹的真实境遇。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2)

7、

历经过各种生离死别、世事无常后,她对诗词与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方知一切都是小我。还有比小我更值得追寻的理想奥义。

这也让她更加思念家乡和祖国,于是写下了《向晚二首》。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踪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彼时,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叶嘉莹向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申请自费回国教书,她想将古代诗人们的心魂、志意传给下一代,为它奉献余生。

这也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但尚未收到回复,去留未定。散步时的归鸟激起了她无尽的思乡之情,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不知何时才能归乡,她写下了这两首绝句。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3)

1979年春,国家同意了叶嘉莹的申请,安排其去往北京大学。

不久之后,南开大学的李霁野先生以师生情谊坚持邀请叶嘉莹去南开大学任教。

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常常沉醉其中不愿离去,她也很欣慰的做了一首诗:“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4)

于是,此后的三十几年,每逢假期叶嘉莹就飞回国内讲学,她的身影出现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免费教授中华古典诗词。直到2014年定居南开。

期间,她还受邀到外国各名校讲学,推动中华诗词在全球传播: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日本九州大学……

此外,她还捐出自己的一半退休金,以恩师顾随的名义成立了“驼庵”奖学金;又捐出退休金的另一半,成立了“永言学术基金”,来纪念离世的女儿赵言言、女婿宗永廷。

在人生的晚年,她还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为传统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5)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6)

与之相对的是她清贫的生活,九旬高龄的叶先生现在独自生活,经常一锅开水,青菜往里头一煮,蒸几个馒头,就是一顿。

十年前不小心滑倒后,才请了一位保姆,但也只负责白天做做饭和清洁。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7)

8、

曾有学生听了她的课后提出疑问:“先生您讲的诗词真好听,可学这些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现代很多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竟然都觉得学古诗词无用,因为他们觉得走出校园后,学诗词不为语文应试、不做学术研究、也没想过借之在文字上精进,故此很疑问为什么要读诗词?这是一件很让人遗憾的事情。

而叶先生是这样回答的:“你听了我的课,的确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8)

叶先生的半生经历就是明证,用人民日报评论她的话说:“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因为生活不会永远称心如意,日子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苦难和挫折,波折和考验,都是生命里不可避免的存在。

诗词虽不是生存必须,却可以喂养灵魂。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19)

虽然看似命运给叶先生什么她就默然承受。可是这绝非逆来顺受,一如她说——

“在命运之前,我不是一个强者,但是我没有随风倒,我有我的持守,我有我的理想,也有我的品格,我在顺服和被动之中完成了自己。

试想当年,因为生活不顺,我如果跟我先生整天吵架,那我们能够安定的生活吗?我能够安心查英文的生字吗?我能够安心的去教书吗?

我不去争,我会接受命运的安排,然后尽自己的力量守住我的理想。”

其实,这就是她创造的一个词,叫做“弱德之美”。弱,不是软弱,而是逆境中的坚持。虽然她婚姻生活不幸,还被旧道德所累没离婚,且半生坎坷漂泊,但在苦难中,她有所持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她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强者反而像草,任尔东西南北风,春风吹过后却又生机盎然。

她的一生都活得清醒又通透,不管经历过多少忧苦,她从来都是一派和婉宁静,行事随心自我,不在乎俗世虚名,这是因为她能通过诗词保持自己的真心性,使自己心灵的一片始终保持清净洁白,一生都把传播中国诗词文化为己任,从来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乐中有诗,苦中也有诗。诗词不仅是她的超脱,也是她坚守的力量。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20)

9、

在75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还有许多学生已是加拿大、美国及港台各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把中国诗词之美传遍了全世界,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21)

叶嘉莹与学生席慕蓉

如今,96岁的叶先生为了让诗词走入更多孩子和年轻人的生命,仍然在坚持辛勤工作。她坦言自己有两个最大的心愿:

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一如她说的这句:“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

一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诗人的生命在你的声音中复活,这才叫吟诵。”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22)

叶先生用自身的诗情,坚守了一世,给世人开启了通往时空的网站,将诗意带给了一个又一个身处晦暗之中的人。

对于叶先生来说,诗词可以慰风尘,她愿在此时此刻留下她的声音,纵使山高水远,千秋万代,只要有人能听见,心灵相期,足矣。

她90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曾亲自写诗为她祝贺,称赞她心灵纯洁,志向高尚,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23)

叶嘉莹90岁生日,温家宝手书

近日,叶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这部跨越百年私人记忆的“诗意纪录片”,片名出自于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

这部片没有去挖掘叶先生的生活八卦、也没有拘泥于她的世俗成就,但它展示了这样一个诗意的形象与精气神,每一帧都很美,片子很安静,娓娓道来,静水流深。让人在安静中感受到一种力量。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24)

诗词赋予了叶先生“弱德之美”,无关名利和财富,而是一种能穿越千古时空,超越人生悲苦际遇,在芸芸众生中赋予共情人的精神力量,让人即使面对万般劫难,也能让灵魂有了自在的安放。这是身处现代的我们不易理解且极度匮乏的一种精神。

好的榜样没有太多大道理要讲,她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而她的风骨智慧和优雅从容更是令人赞叹,当世君子应如是。

介绍和评价叶嘉莹先生的一生(致敬叶嘉莹先生)(25)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小银子壁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