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它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衰老而无力的爱情)

爱情它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衰老而无力的爱情)(1)

欣赏完《魂断威尼斯》整个作品,一直被阿申巴赫衰老而无力的爱欲所萦绕,甚至没有情节只是一种虚无的状态。故事以一位五十多岁的贵族绅士阿申巴赫从德国到威尼斯旅行,恋上一个波兰少年(也许只是恋上这种逝去的青春),在霍乱袭击威尼斯时,以箱子被托运出错给自己找了一个顺理成章留下来的理由,一直追随着美妙的身影穿梭在威尼斯这个小城,直到死亡,美少年也许就是那个招魂者。

爱情它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衰老而无力的爱情)(2)

作者托马斯·曼是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的家庭,在成年以后靠父亲的遗产每个月给予的生活费为他的前期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自由。托马斯·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他的家庭也非常有故事,他的长子长女和他都是同性恋,托马斯·曼还一度迷恋自己的长子克劳斯·曼。埃里克·曼在着手为父亲编书信集时,收到一则来自波兰的短谏,据寄信人乌拉蒂斯拉夫·莫伊斯伯爵(Count Wladyslaw Moes)讲述,他就是《魂断威尼斯》中的达秋,那时候有“一个老人”一直在注视他。

托马斯·曼本人认为:“《魂断威尼斯》的确是名至实归的水晶多棱体;它是一个结构,一个映像,通过如此难以穷尽的回光返照的性质,从如此之多的切面放射出光芒,以致当它成形时,我自己也会被它弄得目眩神迷。” 《魂断威尼斯》由五个章节构成,情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对阿申巴赫去威尼斯度假之前的故事进行描绘。

因为一种异样的情愫,对,就是旅行的欲望。正是这种违反理智和意愿的措施,这未尝不是对精神世界的圆满采取的一种健康的措施。阿申巴赫的生活一直是一个紧握的拳头,而不是松散的,一直自律,完成着自己的创作。把一个被工作神伤,妻子早逝,女儿已为人妻有了自己的家庭的空巢老人,需要靠旅行得到救赎的性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就算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希望通过旅行,完成对远方与新鲜事物的思慕,释放自己的不理智。

爱情它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衰老而无力的爱情)(3)

第二个阶段(第三章)是前往威尼斯到阿申巴赫欲逃离之间。

在船上看到一个扮演成年轻人的老人,这个修饰过度的老人,阿申巴赫是不屑与之为伍的,但最后却为了接近心中的太阳神,去理发店把自己好好装扮了一番。

到达酒店,碰到了一个美得出奇的少年,少年的每一次出现重视人群中最特别的。从少年的伙伴中窥探他的名字,在沙滩上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一边关注着少年,这让阿申巴赫欢喜。他已经两次感受到这个城市对他不利的感觉了,理智告诉他应该选择离开,“别了,达秋!”

当到达火车站,发现他的皮箱被送往了错误的方向,合理的决定回到酒店。

“命运让他掉头,又返回了原处。”

爱情它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衰老而无力的爱情)(4)

装饰过度的老人

爱情它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衰老而无力的爱情)(5)

化过妆的阿申巴赫

第三阶段(第四章和第五章)则是留在威尼斯直至死亡。

那个被正中下怀留下来的客人——阿申巴赫,就在威尼斯这个城市里,追逐着达秋的身影,就像《斐德罗篇》里苏格拉底与斐德罗的对话,阿申巴赫与达秋的对话,阿申巴赫也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是苏格拉底式的真爱、真知和真善,这个将老之人不断地自问灵魂深处的答案。

他慢慢发现了威尼斯这个城市的不对劲,很多人在刻意隐瞒着什么,笼罩在一个可怕的烟雾里,但是看到达秋的身影,感觉自己和这个城市的秘密合二为一,罪恶(?)而不为人知。他一直感受到自己生命在逝去,但任然不想离开。

连最后的死亡都是注视这达秋,像招魂者一样可爱。

爱情它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衰老而无力的爱情)(6)

爱情它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衰老而无力的爱情)(7)

爱情它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衰老而无力的爱情)(8)

通篇把阿申巴赫衰老而无力的爱欲表现的淋漓精致。但其实跟喜欢电影里的还原成作曲家,更符合创作的原型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对于电影最后的处理阿申巴赫染发的黑墨从脸颊缓缓流下,仍一脸迷恋的注视着远方的少年,最后深处自己的手,可能看到了少年、可能是自己的妻子、可能是自己早逝的女儿,谁也不知道老人最后那微笑中看到了什么。


后半篇的《特里斯坦》是第一次阅读,疾病、少妇、作家的故事在“爱因弗利德”疗养院展开,不知何故,反而跟喜欢那个商人丈夫的直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