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区域间的科创竞争)

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区域间的科创竞争)(1)

8月13日,江苏的生物医药企业前沿生物的申报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这进一步扩大了科创板拟IPO公司的排队阵容。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共有152家科创板公司处于拟上市或上市状态(包含已终止审核企业),共分布在18个省、直辖市的45座城市(其中有1家注册地为境外)。

从已申报上市的152家科创板公司来看,其所在的地域和行业既是对当地产业发展重点方向的折射,亦可呈现出不同区域对科创板及科创企业的支持成果。

从多家保荐机构的反馈来看,不少省市一级的地方政府在不遗余力推动运作当地企业登陆科创板上市,无论针对科创行业的政府补助,还是针对成功上市所承诺的财政补贴,都成为地方政府支持当地企业抢滩科创板的真金白银之举措。

毫无疑问,一场输送科创板企业上市发展的区域间的无形战争就此打响。现就科创板企业贡献数量、政府补助规模、上市补贴政策等维度,针对不同地区支持科创板企业的力度进行了分析与呈现。

地域成绩单

某一省市所贡献的科创板公司数量,无疑是当地支持科创企业成绩的最直接结果。

据统计152家已申报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后发现,绝大多数科创公司集中在经济发达省市,其中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分别为贡献科创板公司的前五大省市,分别贡献科创板公司31家、26家、25家、21家和14家。

统计显示,上述5个省市的科创板公司数量合计达117家,占比超过当前全部科创板公司的四分之三。

这一现象显然与发达地区坐拥区位、人才、资金、信息、产业集群等诸多优势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创企业孵化能力有关。经济发达省份,往往能够吸引更多资金和人才聚集,并形成产业聚合,而一些科创板种子选手也就此而生。

若进一步细化到城市维度,科创板公司的数量也和当地经济发达程度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我们统计发现,152家科创板公司分别来自45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广州五个城市的科创板公司数量最多,合计贡献公司数量占总数的55.26%。

与此同时,杭州、无锡、武汉三座城市分别以7家、5家和4家的科创板公司数量贡献,位列全部城市的第6、7、8位;此外成都、南京、天津三座城市贡献企业为3家,青岛、西安、长沙、宁波、济南、湖州、镇江、梅州、龙岩9座城市各贡献企业为2家。

在诞生科创板公司的45座城市中,高达25座、占比超过一半的城市仅贡献了1家科创板公司。

从科创板公司的行业、地域分布状况,亦可管窥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例如北京地区处于软件行业的发行人最多,达10家。上海地区的21家科创板公司中,半导体企业占据三分之一,达7家;广东地区的25家科创板公司中,有6家企业处于电子行业;而在江苏省,智能制造企业数量最多,达6家。

统计同时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个地区也分别是全国贡献软件、半导体、电子、智能制造四大领域科创板公司最多的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统计仅包含已申报科创板上市的排队企业,若将50家辅导期企业统计在内,则全部科创板公司的数量已达202家。

综合Wind和证监局信息统计,在处于辅导期的科创板公司中,北京仍然以27家辅导企业遥遥领先成为贡献家数最多省市,上海、四川次之分别有8家和5家。

若合并辅导期企业统计,则贡献科创板企业数量的地区前五位则依次为北京(58家)、上海(29家)、江苏(27家)、广东(21家)、浙江(17家)。

虽然北京公司数量较多,但其密集申报之下能否保证发行人质量也被市场所关切,截至目前已有3家来自北京地区的科创板排队公司撤回首发申请,被视为这一隐忧的脚注。

经营补助透视

在科创板公司中,几乎99%以上的公司都得到过当地政府的相关补助,作为科创板申报的会计附注信息,这成为当地政府对相关科创产业孵化的一种直观证明。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近三年合计政府补助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共20家,其中1亿元的科创板企业达12家,超过2亿元的则有7家。

统计同时显示,在上述近三年累计获政府补助超过5000万元的20家公司中,来自广东、江苏、上海的企业最多,分别各有4家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科创板公司的业绩对政府补助具有较高的依赖度也颇具争议。

例如已申报上市的华润微电子2016年、2017年净利润均为负,2018年方才扭亏为盈,三年累计归母公司净利润为1.97亿元,而同期的累计获政府补助规模则高达2.66亿元。

这种现象,也成为一些科创板公司备受市场质疑的因素。

对此我们认为,在一些具有科创属性的特殊行业中,地方政府或产业基金进行适当投入参与和财政补助是一种常态。

比如华润微电子所处的半导体制造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一套成体系的芯片制造设备采购成本往往耗资达到百亿级别,并需要计提6-8年的折旧期,并经过较长的财务亏损期,甚至导致创投资本进入该行业的积极性都相对较弱。从海外和我国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发展经验来看,该产业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政府补助和产业基金的扶持。

再比如,生物制药行业的创新药研发需要前期的巨大资金投入,而在药品获批前的较长时间的临床期却无法为企业带来利润,这也导致该行业往往需要当地政府给予相应的产业补助。

Wind数据显示,更大规模的政府补助往往存在于特定行业之中。其中近三年来累计政府补助最高的三家公司为和舰芯片(已终止)、天合光能、中微公司,均为半导体及设备制造行业。

在一些科创板公司中,较高的政府补助占比也折射出相应的行业特征。统计显示,近三年累计政府补助占收入比最高超过5%的科创板公司共20家,集中在智能制造、半导体、生物医药、电子通讯等新兴领域。

统计显示,上述政府补助占收入比超过5%的20家公司,在地区分布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性。其中广东省占据此类公司的数量最多,达到4家,上海、江苏各有3家,安徽、四川各有2家。

我们认为,不同地区对所处特定行业的科创企业给予相应的政府补助,既是对相关产业补助政策的贯彻,亦是基于长线思维对当地科创孵化能力的助推和带动,也是一些区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不少科创企业度过“投入-亏损期”并实现规模化发展后,最终能够实现盈利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政府对相关科创企业的早期补助,亦将被未来企业发展壮大后税收贡献所回报,对政府、企业、当地产业而言,这将是一种三赢状态。

高效的上市“直补”

除了对企业生产经营层面的产业补助,不少地方政府还就上市本身为当地企业提供上市鼓励、补贴等政策。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安徽、山东、江苏、云南等不少于17个省市地区先后为科创板制定了上市鼓励政策。

例如广东省广州市早在2018年底就下发《加快推进创新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交易所上市行动方案》,提出对科创板和香港交易所的科技创新企业在申报相关科技计划等项目时享受各项财税支持政策,并提出力争2020年广州全市科技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一些省市则给予成功上市企业以明确的现金奖励。例如北京市两级财政给予发行人的上市补贴最高达600万;江苏省对于科创板上市企业一次性给予300万元资助;安徽省对科创板上市的民营企业给予200万奖励;山东省济南市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一次性补助则为600万元。

相比之下,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现金奖励则更加丰厚。例如云南省提出推进企业上市倍增三年行动方案,对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给予1600万元奖励;陕西西安高新区则提出科创板上市企业可分阶段获得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

我们认为,和科创企业较为集中北上广深一线地区相比,中西部省份在产业集群、人才、资金、科技资源等要素上存在明显短板,是导致其不得不在上市费用环节来强化补贴,以促进当地企业的上市发展。

对作为发行人的科创企业而言,从几百万到上千万元的上市补贴,究其实质是对发行费用的对冲和覆盖;从转移支付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地方政府在为当地企业上市发行“扛成本”。

在科创板的上市补贴政策中,部分地方政府体现出了较高的执行力。据了解,日前某西部大省在当地某科创板企业成功上市后,政策承诺给予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发放相关补助和奖励款项已经到账,这在上市补助款到账可谓“神速”。

例如在2014年以来的新三板扩容中,多个地方也曾对新三板挂牌企业提供补贴,但据我们调研了解,在一些财政状况欠佳的地级市,不乏存在一些财政补贴款至今还未下发的状况。

我们认为,这一方面和当年新三板企业挂牌规模超预期,一度超过1万家,超出部分地区财政预期,导致款项落实迟缓;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对科创板的重视程度更高,因此也提高了补助落实效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