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善用人才的故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史毅

历史上善用人才的故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1)

春秋未期,陈国有个叫陈司败的人,问了孔子一个问题:鲁国的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说知礼。陈司败出来与孔子学生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是不会包庇乡党的缺点错误的,可孔子却不是这样的。难道说君子也偏袒乡党吗?鲁昭公娶了一个吴国的女子做夫人,不称她吴姬,而称吴孟子。可是鲁国与吴国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能通婚。如果鲁昭公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孔子听到这个批评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可见,圣人是不好当的,只要有一点问题,别人也会指出来,因为大家都盯着圣人的一言一行。

《论语》中还有一则故事,似乎问题也不小。录如下: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如果从孝道岀发,就可以说那个“直躬者”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岂可视不顾亲情者为正直的人?但在法家眼里,这样的说法就是在亵渎国法。韩非子即这样认为,但他同时也提出了这一事件的“二难困惑”:

"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父亲偷羊,儿子告官,对父亲来说,不是孝子;若隐瞒不报,那就是对国之不忠。向前不对,向后也不对。

历史上善用人才的故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2)

世上有难题,就有解决的办法。恰好,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了一则解决这个“二难困惑”的故事: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这个其父杀人与发现自己父亲偷羊,两个故事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国相石奢,面对这种尴尬事,该怎样处理?如果秉公行事,就会落下沽名钓誉、六亲不认的不孝子的恶名;如果包庇袒护,就是对国家的不忠。对此,我们听听石奢怎么做和说: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于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

石奢陷入了深深的二难自责之中。楚王想为他开脱,打马虎眼:

“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也。”

君王的好意,石奢只能心领,他若枉法,人们会怎么看他?一世清名,毁于一旦,这是他不愿看到的。所以他说: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他解决这个“二难困惑”的方法就是代父受过,自刎而死。

读了这个故事,心情感到很沉重。联想到许多父母陷儿子于不义,许多儿女陷父母于不仁的事例,深感读史通理的必要和紧迫。所以,劝那些不知孝道与国法发生冲突、孰先孰后的人,读一下此文为好。

历史上善用人才的故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