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诗(潘天寿必须踏踏实实)

潘天寿诗(潘天寿必须踏踏实实)(1)

潘天寿 松鹰(局部) 指墨 中国美术馆藏 1948年

指墨画(又称指头画),具有浑厚朴拙、变化莫测之妙,非笔力可达。传说唐代张藻作画“或以手摸绢素”,清代有个皇帝用指纹画牛,可能是利用纤细的指纹印成牛毛。

实际上,张璪平时喜用“退笔”(秃笔)作画,只是偶尔用手指涂抹而已。真正使指头画绽放光芒的,还是清代康熙年间辽宁铁岭人高其佩。

高其佩,字韦之,号且园,擅画花鸟、走兽、人物、山水,特别是在指头画方面成就极高,被称为指头画的创始人。后学者也不乏其人,在清代蔚然形成“指头画派”,既具中国画的神韵,又具西洋画结构特征的新画种。

从高凤翰之后,潘天寿的指画又成就了一次辉煌。

潘天寿诗(潘天寿必须踏踏实实)(2)

潘天寿

1971年,刚进9月,潘天寿的病情忽然奇迹般地转好了,他的大儿子潘炘要为他修剪指甲,他说:“留着吧,好起来我还是要画指头画的……”不过,9月5日凌晨,潘天寿就驾鹤西去。

临终之前,他还对指墨画念念不忘,足见他对这样一种非常人能够涉猎的艺术样式是何等地眷恋和痴迷。

关于为什么他要画指头画的问题,他有许多精辟论述。他曾说:

余作毛笔画外,间作指头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亦系钝根人之钝法欤?

潘天寿诗(潘天寿必须踏踏实实)(3)

潘天寿 鹫鹰磐石图 指墨 潘天寿纪念馆藏

他用指头作画,是为了在平常用的毛笔上发生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找到毛笔与指头之间的不同技法和情趣,从而打破毛笔作画的常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自己的艺术得以开拓和创新。

他深知“有常必有变”的道理,但是“常”易“变”难,变革越难,他越要往前走,尽管他谦虚地称自己是“钝根”之人用钝办法变革。

对于毛笔和指头之间的关系,他讲得更是生动透彻。他说:

要想在指头画上有所成就,必须先认真学习毛笔画,如果不在毛笔画上扎下稳固的基础,而错误地认为指头画新奇,或者以为用指头画来画可以取巧,可以为奇炫世,不愿在毛笔上下苦功,这是不对的。而且有了毛笔的基础,还得对指头画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学无偷巧,必须踏踏实实,才能更多更好地创作指头画,放出这朵美丽的花。

潘天寿诗(潘天寿必须踏踏实实)(4)

潘天寿深受高其佩的影响,通过在“常”与“变”的艺术创作道路上苦苦探索,最终成为开拓、创新指头画的一代大家。正因为自己面前有高其佩这样一座指头画的“大山”,所以潘天寿下定决心,一定要逾越这座“大山”。

他经常在自己的指头画上题“拟高铁岭”、“有忆高铁岭且园”之类的款,意存逾越。他还多次说:“予作指画,每拟高其佩而不同,拟而不同,斯谓之拟耳。”

潘天寿诗(潘天寿必须踏踏实实)(5)

潘天寿 红荷图 指墨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在指墨画上拟高其佩而又不同于高其佩的重要一点,就是不管是大幅巨制,还是盈尺小品,他都是倾其全力,苦思冥想,一丝不苟地进行创作。高其佩所作多是应急、应酬之作,有时还请别人代笔,作品虽多,但精者甚少。

潘天寿诗(潘天寿必须踏踏实实)(6)

潘天寿 松鹰

潘天寿大量的指头画中,题材多是鹰、鹫、猫、梅、竹、松、荷、蛙等,也有山水。特别是他画的鹰、鹫,既有高瞻远瞩者,也有俯视逼人者,有立,有蹲,有敛翅,也有振羽,从鹰、鹫炯炯有神的双目之中,从生涩老辣、水墨淋漓的挥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潘天寿指头画的非凡功底和独特创造力。

潘天寿开始画鹫是他33岁那年(1929年)的5月,在西湖博览会上看到了比鹰更强劲的这种猛禽,他便开始画鹫了。有一幅《雄视图》,他就是以手掌蘸浓墨画出来的。

蹲踞在山崖上的一对秃鹫,一只回首仰视,一只俯身凝眸。他用指甲勾出秃鹫颈部的几根羽毛,细如芒刺,秃鹫栩栩如生,灵动而传神。

潘天寿诗(潘天寿必须踏踏实实)(7)

潘天寿 雄视

如果说潘天寿的鹰、鹫指墨画通过生涩、老辣的墨色使我们感受到了剑拔弩张的磅礴气势,那么,他的荷、芭蕉、梅、松等指墨画作品,则使我们在他简约明快的构图中领略到了他丰厚的艺术学养和超然之气。

对指墨画,他心得极多。他曾说,画指墨画“因为取近景物体大,材料简,落指可粗;取远景,物体小,材料多,处理需细……”

潘天寿诗(潘天寿必须踏踏实实)(8)

潘天寿 凝视 1964年作

他有一幅《梅花图轴》,构图非常独特,右上端隶书题“雷婆头峰寿者”款,左上端题“铁岭高且园不喜用熟纸作纸墨,以其少枯湿之浚也。颐大又记”款常常心存敢于超越高其佩的志向,所以潘天寿才能在创作指墨画时匠心独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