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

嵩南风俗录——传统节日

闫书卿

从远古时代到如今,人们在张弛有度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沿袭留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形式,以一定的方式,逐渐形成惯例,成为我们今天欢度的传统节日,家乡人称传统节日为"节例"。

一年四季,节日连续不断,在人们继承传统欢度节日的同时,也在不断充实改新。沿袭流行下来的传统节日,呈现出勤劳的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面貌,反应了人们的精神需求。简要叙述一下嵩县南部的节日习俗。

一 春节(年下)

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是一月,春季,一年的第一天,初一到初五日是传统的年节,称为春节,俗称"过年","年下"。是一年四季中最大,人人最重视,过得最隆重的节日。年前进腊月就开始着手准备过年所需物资,淘麦磨面,杀猪宰羊,下粉条做豆腐,蒸馍下锅(炸油食),赶年集,买年货,买鞭炮写对联,割肉包饺子;出门在外的人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过个团圆年。初一前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的门和门框上贴上大红对联。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1)

春节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人人竞先早起,穿上最好或新买的衣服,洗漱打扮,先在屋内燃放爆竹(鞭炮),然后开门迎喜神,院内燃放烟花爆竹,图个吉利,再向祖先或诸神焚香献供。然后生火做饭,先做粉条,豆腐,肉丝等杂烩汤,称之为"头脑",喝过"头脑"再吃早饭,年下早饭家家户户普遍吃饺子,俗称"扁食"。吃过早饭,喂牛的人家还会为牛留着些"扁食",奖赏家中默默无闻拉犁耕地的老黄牛。中午家家户户摆桌酒席,菜肴丰盛,大多都是八大碗或十大碗,有热菜有凉菜,有荤有素,昔日物质匮乏荤菜都是一锅熬,在锅里分门别类把菜各放一处,熬熟后分盛各碗,一家人围坐一起,高高兴兴吃团圆饭,俗称"吃桌"。初二开始,亲戚之间开始来往走访拜年叙旧迎新,俗称"瞧亲戚",拜年顺序一般是爷(奶),外爷(外婆),姑奶(姑爷),舅舅(妗子),姨,姑(姑父),老丈人(岳父岳母),等近亲,然后再瞧远点的亲戚。已订婚未结婚的,或刚结婚的,男方都要在大年初二"瞧老丈人"。瞧亲戚一般都在清早或前晌,中午留下吃桌,吃完饭返回。后晌不能瞧亲戚。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2)

拜年

瞧亲戚,晚辈要向长辈献礼,从解放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遍流行油馍篮,竹编或柳编小篮,可盛十多斤东西,放十多个白面馍,上边再盖油饼或麻糖等油炸食品,后来瞧关紧亲戚觉得油馍篮礼品轻薄,有再加装鸡蛋,白糖,奶粉等,也有拿糕点糖果的,八十年代后,油馍篮逐渐退出,兴起拿大肉礼(带肋巴骨的猪肉一块,粉条一把),或饮料饮品,奶粉等高档工业品。长辈手头宽裕的,还为晚辈小孩压岁钱。

遵循"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古训,长辈也要在短期内还礼。瞧亲戚迎来送往,往往都是从大年初二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前后。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3)

串亲戚

年下五天年都要放下农活,娱乐玩耍,组织演戏,舞狮子,踩高跷等娱乐活动。

家里人有亡故者,第一年过年不贴红对联,第二年贴绿色或紫色对联,过了三年才能贴红色对联;有重孝在身者,五天年忌出门串亲戚,一是父母去世不久,做子女的逢年过节,思念亲人,心情不好,无心到热闹处玩耍;二是忌讳白孝。守孝者自觉守在家里。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过了破五,守孝子女才能走访亲戚。

二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而家乡人都是过正月十六,十六这天,家家户户都和过年(大年初一)形式一样,要放鞭炮,早饭吃扁食(饺子),元宵,中午吃桌(丰盛的宴席),还要蒸蒸枣花馍(镶嵌大红枣的馒头),"钱龙"(口含硬币钱,外面布满龙鳞,形似长龙的长型馒头),"布袋"(形似装粮食布袋的长型馒头),"麦垛"(形似麦秸垛样的圆形馒头)等吉祥物,根据家里人口多少,男子吃"布袋",每人一个;妇女吃"钱龙"一个人一个;不过,这些要等到二月二才能吃。十五,十六晚上燃放烟花爆竹,玩狮子,唱大戏。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4)

元宵节

三 二月二

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冬眠动物转入活动期,乡俗是正月里不准理发剃头,说是理发剃头死舅舅。只有挨过正月,到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大都图吉利理发剃头,扬眉吐气。正月十五蒸的钱龙馍,布袋麦垛要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男子吃"布袋",预表吃了布袋馍男子汉有力气背粮食布袋;妇女吃"钱龙",预示着来年发大财,钱财滚滚来;一家人分食"麦垛"馍,表示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多打粮食,来年有个好收成。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5)

二月二,龙抬头

四 天赦日

天赦日是上天玉帝赦罪免灾的日子,一年四季有四个天赦日,分别在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某一天,乡亲们选择春季的天赦日(大概在每年农历二月)举行祭拜先祖活动,到埋葬先祖的墓地,进行扫墓,祭奠,俗称"上坟"。上坟过程带有迷信色彩,内容没有统一格式,大部分是(1)为坟墓添土 每年为旧坟添新土,修理一年来被雨水冲刷损毀之处,表明后继有人,年年修坟添土,坟墓不至于荒芜,来年有踪可寻。(2)焚香上贡 后辈要在坟头插香摆贡品,让先祖享用,贡品根据家庭状况,不一而足,富裕人家摆阔富足,贡品花样多品种齐全,贫穷人家,三个馍(馒头)一碗油炸食品,或几个水果,一支香也可。(3)挂纸 上坟普遍要在坟头压块双层四方白纸,象征被子;坟墓四周挂白纸条,象征为去世的亲人贴对联。家族有新结婚者,当年须挂粉红色纸条。(4)行礼 上坟的晚辈,根据辈分高低,辈分高的长辈在前,晚辈依次站后,在坟前行叩拜礼,也有的省去叩拜礼。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6)

天赦日

由于天赦日不是固定的时间,每年都会错前或靠后,计算起来比较麻烦,所以有的家族就重新规定上坟时间,有的定于清明节,有的定于二月二,有的定于二月的某一天,有提前到正月里的某一天,2000年前后,兴起打工潮,外出打工者日益增多,每年要在规定时间返乡上坟,倍感不便,大多都是把上坟时间提前到正月十五前后,上过坟再外出打工。

五 端午节

每年五月初五,俗称"五月单五",乡俗有吃粽子割艾叶,吃(煮)大蒜洗澡的说法,初五清早一大早,要趁日头没出来以前,割艾叶,艾叶能消毒治病,或熏蒸或水洗,祛除百病,尤以五月单五早起采割的最好,大多人家都备有艾叶,放置时间越长越好;早饭前吃水煮大蒜,能消炎防毒,远离疾病。早起洗澡,一年百毒不侵,不会得皮肤病,洗过双眼,眼睛明亮,不会昏花。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7)

端午节

未成年小孩五月单五要佩戴红黄绿紫粉等五色花线辟邪,把五色细线佩戴在脖子,手脖,脚脖上,一直佩戴到六月六才能取下,然后拴在倭瓜或黄瓜秧上。家里妇女要为子女缝制佩戴香囊诸物,男孩佩戴布猴,女孩佩戴香囊,鸡心(内装苍术,香附子,麦子等),俗称"五初"。

六 六月六

六月六,吃倭瓜菜面条,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能吃上一顿倭瓜菜面条也是一种奢望,农历六月六,麦收入仓,家家户户有了新麦,自家种植的倭瓜也扯秧结瓜,吃一顿倭瓜菜白面条成了庄稼人的节日。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8)

倭瓜丝面条

六月六也是刚出门闺女回娘家探访的节日,回娘家要带上新麦面馍,黄瓜等时令瓜果,到家汇报麦收情况,互叙夏季收成,称为"望夏"。新婚夫妇结伴同行到老丈人(岳父)家望夏,回去时,老丈人家要准备两条手巾,两把折扇做礼物回赠。

七 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不仅结婚的,未婚的都要去为老丈人家送月饼,家家户户也要购买月饼,吃饼赏月,并改善生活,全家人吃丰盛饭菜。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9)

中秋节

八 十月一,寒衣节

十月初一,是鬼节,也是传统寒衣节。进入十月,季节转换,天气开始变冷,每逢十月一,是人们纪念先人祖宗,为亡故亲人送寒衣的节日,到了晚上,有在家里烧五色纸(阴间做衣服的材料),意为阴间亲人送去过冬防寒衣物,有到外边十字路口烧五色纸,送亲人的用草木灰划圆圈圈住,同时也在圈外烧纸为过路孤魂野鬼送寒衣。每逢十月一,鬼不走干路,总是天阴有雨。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10)

寒衣节

九 冬至

冬至节,是冬季的开始,俗称"小年下",也是数九的第一天,乡里有"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春打六九头,九九杨落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俗语;有吃扁食(饺子)的习惯。冬至节是个活节日,一般在阳历十二月的二十一到二十二日之间。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11)

冬至

十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在腊八这天早上,要喝腊八粥,早饭要吃大米或小米做的米饭,有的还喝用黄豆,绿豆,黑豆,扁豆,红小豆五种豆子熬的粥,又称"喝五豆"。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12)

腊八节

十一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

旧社会,家家户户都敬有灶神,传说腊月二十三是灶神夫妇上天庭省亲奏事的日子,各家备食物以践行;也是灶神请查各家各户人口的日子,按所查人口分配来年口粮,所以在外的人大都会赶在腊月二十三前赶回家,"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为讨好通天之神,多降吉祥,家家备白面火烧为灶神献礼,当娘的也会为出门闺女和出门在外没有回家的人留份火烧馍,图个吉利。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13)

祭灶节

十二 除夕

腊月(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这天家家户户要包扁食(饺子),贴大红对联,除夕晚上燃放烟花爆竹,一家人围在一起烤火辞旧迎新,称为守岁。八十年代以后除夕夜众人都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或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直到新年的钟声响起。

嵩阳附近民俗(洛阳嵩县嵩南风俗录)(14)

除夕年夜饭

本文由闫书卿先生创作,发布前经过本人允许,在此感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