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两宜古镇简介(美丽大荔一村一故事)

大荔两宜古镇简介(美丽大荔一村一故事)(1)

新时代的美丽大荔,聚焦历史人文荟萃,挖掘传统文化底蕴,生动传神地展现乡土风情,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激发“六乡”活力,扬起乡村全面振兴的风帆。

醉美黄河,流不尽千年河西地。

浩壤沃土,福泽于关中米粮川。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羌白镇八鱼村的故事。

大荔两宜古镇简介(美丽大荔一村一故事)(2)

陕商望族--八鱼村李氏家族

八鱼村得名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关中连年大旱,天宫的八位仙女,私下凡间,在此挖井,为民解忧。村民为了纪念她们,便在村中树立牌楼,从此起名八女井村,近代其村名逐渐演变为八鱼村。

八鱼村曾经生活着一个显赫的李氏家族,李氏家族的先祖于明朝中叶从山西洪洞迁到大荔沙苑,以后历代经商,成为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康熙乾隆年间,是李氏家族最为鼎盛的时期,李氏的先祖们当时在广东、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经营丝绸布匹、茶叶烟糖、木材桐油等等。他们买茶山,建茶厂,实行采茶、制茶、卖茶一条龙的连锁管理和营销方法,茶叶利润翻了数倍;买林山,建林场,所经营的松木大梁、檩条在关中道上最受欢迎。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他们就在同州城里建起了钱庄,作为陕商的重要一支,与“秦晋商帮”互有联络。当时李氏家族有明远,静远,致远,志远四大堂号。至清同治四年(1862年),陕西回民起义军首先向地主李家发动进攻,李家主人李怀珍为躲避战火携家逃至澄城县,回民军将李家大院烧的孑然无遗,李氏家族就此衰落。

一百余年后,李氏家族石墓群被发掘出来,人们在惊叹李氏家族的富有和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的同时,更被墓葬的石雕、壁画的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深深根植于民族血液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感动。

大荔两宜古镇简介(美丽大荔一村一故事)(3)

民间石墓工艺的明珠--八鱼村石墓群

位于大荔县羌白镇八鱼村的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是目前所挖掘的同类型家族墓中,规模最大、墓葬结构最为奇特、墓葬石刻艺术品最为丰富的封建家族墓地。2013年5月14日,八鱼李氏家族墓地,被国务院核定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家族石墓群大约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最晚至民国初年,原名叫“花墙陵”,得名于周围全是用青砖砌成的花墙而成。墓冢南北排列两行,中间是神道,神道两边石羊、石马、石兽排列有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对真马大小的石马,做工精细。陵的大门朝南,进门在紧西边,也就是在西南角建有五丈多高的碑楼一座。正楷书写,文章隽永。碑楼顶有五尺有余的石头宝葫芦一个。碑前用墨石栅栏阻隔。陵内柏树参天,儿时常常捡柏壳用来烧锅。在陵的东北角南北大路旁,建有李氏老好人纪念碑一座。白色纪念碑是皇帝所赐而建造的,碑文是“清封诰命夫人李祖母朱太夫人纪念碑”,大意是为表彰朱太夫人生育且培养了李门后人为官有功而特封的三品诰命夫人,后在文革期间被村民拆除。

大荔两宜古镇简介(美丽大荔一村一故事)(4)

李氏家族墓地石室绝大多数石构件的面上都雕刻有内容。其雕刻的图案大约400多幅。这些图案可以分为人物故事、山水、花草、动物意想图案和博古图案。从雕刻手法上可分为圆雕、高浮雕、浅地刻和阴刻。在各种错综交杂的雕刻手法交替使用中,一些腾空的蝴蝶、折断的荷叶、 绿荫的倒影、出墙的树枝;甚至是撑起的窗户、墙上钉字画的铁钉都显得栩栩如生,立体感呈现。这些壁画充分显示了明清时期陕西关中地区民间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

大荔两宜古镇简介(美丽大荔一村一故事)(5)

虽然所刻壁画400余幅,但好些更有价值的宝物则被毁于一旦。文革期间有一天,五队几十个青壮劳力一天就把一座坟墓挖了个干干净净,在用榔头打坏了椁之后,里边的棺材才露了出来,那棺材金碧辉煌,做工精细也是价值连城,被收藏于大荔县文化馆。

大荔两宜古镇简介(美丽大荔一村一故事)(6)

八鱼村:巍巍石牌坊

提起八鱼村的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就不得不说一下众所周知的八鱼石碑坊,它是清代皇帝为了表彰八鱼村李氏家族捐资军饷有功,特批李氏家族建造的。

石碑坊位于村北头,座西朝东,全青石(石灰石)建造,大约五丈余高,五腿七层。上边刻有华山全景,包括东西南北四峰,百尺幢、千尺峡、老君犁沟等。听父辈说“华山上下四十里路两旁的铁索是八哥村(也曾叫八女井,现在的八鱼村)”财东捐造的,所以八鱼人到华山那的职员就会说“本家”来了。碑坊建在数层石板上,前边南北各一尊石狮,号称“两尊狮子五条腿”(本应八条腿,但与1862年被回民打掉了三条,南边前只打断了一条,北边前两只全被打断。)最东边临下碑坊是“一步三眼桥”,上有南北方向而下的台阶。碑坊紧后面有两个硕大的青石大鱼盆,最后边立有有关碑坊来历的说明的石碑一座。碑高两丈有余,碑上盖有碑楼,上边有五尺石宝葫芦一个。碑坊东边上方悬有“圣旨”匾一块,两边悬有“皇恩浩荡”匾一块。可惜1967年被红卫兵用东方红拖拉机将石碑坊拉倒。

关于石碑坊的建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石匠把一层一层人物花鸟等都刻好时,就是把它们搭不到上面去。正在发愁时,突然从西边来了一个白胡子老汉。他坐在那些石匠中间。他白发、白胡子、白眉毛,脚穿一双草鞋,手握一杆长把烟袋,看上去一身仙气。石匠们问“你从哪儿来?”“我从来处来。”老头说。“要到哪里去?”老头说:“要到去处去”,匠人们问:“你老人家年纪大,经得多,看怎样才能把这些石件搭上去?”老人摸了摸那发白的胡子说:“我土都埋到脖子了,哪知道怎样把它们搭上去呀!”说完老头突然乘着一阵风向东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老头走后,石匠中一个年纪大的站了起来,他笑着说:“我知道了,用土拥!”他是从老者那里得到启发。所以他们就地取土,把土一层一层往上填平,然后用绳子把每层刻好的构件拉上去搭好,很快他们便把几丈高的石碑坊建成了。最后再把原来所拥的土移去,结果碑坊的东边竟落下一个西头宽、东头窄的大涝池,这也是“长把涝池在东头”的来由。

大荔两宜古镇简介(美丽大荔一村一故事)(7)

公德牌坊--善人李夫人

提到八鱼村的财东家,不得不使人想起吕寡妇。吕寡妇的丈夫是李氏族人李春三,回乱后,李春三被杀,儿女也不幸遇难,从此就她一人寡居八女井村东北角一隅。吕寡妇(又称吕善人)曾于同治八年十二月至同治九年三月期间与同州知府余庚阳募资倡建了节义祠。当时资金不足,八女井吕寡妇以一己之力补齐,将四乡死于回乱百姓近两万人镌刻石碑,祀于祠内。

在此之前,吕善人也是善于助人,特别是遇到灾年,她都会给穷人减租减息,使乡邻度过灾难。由于她乐善好施,乡绅民众都主张给其立碑颂德,但她始终不允。后来在乡邻一再坚持下吕寡妇自己出资在李氏石碑坊的紧南面(原来于治民家紧西边)造小石牌楼一座。名曰“公德牌坊”。牌坊高约丈余,也是五腿,但仅三层,人称“小牌楼”。吕善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移居大荔县城南大街东小巷,于民国初期逝世。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是乡村古老的独特记忆,乡村故事是乡村的特色名片,将众多历史传承和美丽风貌编织起来,古而不衰,精彩纷呈。在加快“美丽大荔 追赶超越”进程中,大荔县将坚持“5 ”战略,实施“六乡”工程,着力绘就家富生产美、景秀生态美、风淳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让乡村满载乡愁,让村民富裕幸福!

大荔两宜古镇简介(美丽大荔一村一故事)(8)

编辑| 付桂茹 审核|刘华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