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前身(海洋的前生)

□ 海 大

大海的前身(海洋的前生)(1)

海洋总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地球是名副其实的“水球”。

原始太阳经过一个不稳定阶段,抛射出大量物质。太阳抛出的物质参加到围绕它旋转的圆盘中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盘状星云赤道面上,尘埃物质作为气体凝聚的核集结成一个个大小团块,并沿赤道下沉,形成一圈圈有规律间隔的尘环。环内物质在不均匀引力作用下,大质点吸引小质点,逐渐聚结成为行星胚胎,最终形成行星,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原始地球接近于均质体,但由于地球体积收缩、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和陨石冲击等释放的热量,原始地球里面的物质发生部分熔融,致使重者下沉、轻者上浮,于是形成物质密度从大到小的圈层结构:地核、地幔和地壳。

随着地球的冷却和地幔物质继续分异,大约在40亿年前后,地球终于有了一个薄而连续完整的地壳。但在地壳之下,地幔物质剧烈运动导致的冲击和挤压,加上小天体的不断撞击,使得地壳褶皱不平、地震频繁、火山喷发随处可见。广泛的火山活动和巨大陨石冲击释放的气体,不断积聚,形成了原始大气圈。地壳经过冷却定型之后,表面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汽与其他气体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汽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海水因地球排气作用不断累积增长。海水的化学成分,一是来源于大气圈中或火山排出的可溶性气体,如CO2、NH3、Cl2、H2S,SO2等,这样形成的是酸性水;二是来自陆上和海底遭受侵蚀破坏的岩石,受蚀破坏的岩石为海洋提供了钠、镁、钾、钙、锂等阳离子。目前海水中阴离子的含量,如氯离子、氟离子、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远超过从岩石中吸取出的数量。因此,海水中盐类的阴离子主要是火山排气作用的产物,而阳离子则由被侵蚀破坏的岩石产生,其中有很大部分是通过河流输入海洋的。另外,受蚀的岩石也为海洋提供了部分可溶性盐。

前寒武纪晚期以来,尽管地球上的海水量继续增加,特别是各种元素和化合物从陆地或通过火山活动源源不断地输入海洋,然而,海洋生物调节着海水的成分,促使碳酸盐、二氧化硅和磷酸盐等沉淀下来,硫酸盐、氯化物的含量相对增加,钙、镁、铁等大量沉淀,钠则明显富集,于是海水的成分逐渐演变而与现代海水成分相近。根据对动物化石的研究,在显生宙期间,海水的盐度变化不大。这说明,由于海洋生物的调节作用,世界大洋水的成分自古生代以来已处于某种平衡状态中。

总之,大洋海水的体积和盐分的显著变化发生在前寒武纪的漫长地球历史时期,自古生代(距今约6×108年)以来,大洋水的体积和盐度已大体与现代相近。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供稿。文章整理自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主编的《海洋科学导论》和“中国科普博览”网。感谢孙建老师的指导和修改。)

在50亿~60亿年前,一个巨大的气体“尘埃”星云——太阳云,在不稳定地自转,同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使大量物质聚集于中心部分。体积缩小导致自转速度加快,离心力随之加大,太阳云逐渐变扁,成为圆盘状。太阳云在收缩过程中,密度、压力加大,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导致温度急剧上升,产生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通过向外辐射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光芒四射的原始太阳就此产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