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奇葩的食法(嚼蛆一语的由来)

古人的食虫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上篇说了古人餐桌上的两道美味,其实是古代流行的“食虫风尚”中的一部分。

追溯起来,此食俗应该源于原始时代,在无力征服大动物的年代,捕捉昆虫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主要手法。现代科学已证明,蚂蚁卵、蝉、蝗虫的蛋白质含量比鸡肉还丰富,说明古人眼光之独到。

历史上奇葩的食法(嚼蛆一语的由来)(1)

图:炸虫串

1.

古人喜欢食用的“虫类”食物相当丰富,蛴螬、牛蜢、蚊子、蜻蜓、天牛、龙虱、蚕蛹等等,都曾是古人的盘中餐,有一些至今在食用,如蚕蛹,就是现代人还在吃的食物。

如过去云南那边的贵族,喜欢吃棕树上长的一种大虫卵。这种虫,穴居棕木中,靠吸食棕木根脂长大。棕虫呈黑色,粗如手臂,状如海参,当地人视为珍馔。

图:小炒虫蛆

2.

在古人所食的“虫”中,有一种“五谷虫”最为特别,也是古人特好的一口,传统名点“八珍糕”中凡好吃的,必含“五谷虫”,清末慈禧太后最爱吃这种糕点。

“五谷虫”是什么虫?古人称为“肉虫”,其实就是令人作恶的蛆,系大头蝇一类昆虫的幼虫,厕所、粪坑这些肮脏的地方,是其最理想的滋生环境。

蛆这道美味,我想即便是超级吃货,也未必能吃下去吧。

但食用的蛆可不是粪坑里扒出来的,乃专门培养。过去有钱人家,从“腐肉生蛆”现象上得到启发,有意让鲜肉变质生蛆,如此这般长出的蛆,质量和口感均佳,被美称为“肉笋”或“肉芽”。

这种肉蛆越嚼越香,俗话的“嚼蛆”一语,即由来此而来,至今有的地方尚存这种食俗。如果说“嚼大头蛆”,那真的令人恶心了,粪坑出来的大头蝇产的蛆啊!

历史上奇葩的食法(嚼蛆一语的由来)(2)

图:油炸蛆

3.

据旅居欧洲的朋友说,现在欧洲有一股“嚼蛆”美食风。如在德国,便有不少人喜欢“嚼蛆”,对这种肉虫赞不绝口,有的餐饮投客人所好,专门制作“蛆味大餐”,生意相当好。

推出的蛆色拉、蛆冰淇淋、蛆巧克力沙司、油炸蛆、牛肉蛆汤等冷热“蛆品”很受欢迎。由于德国本地蛆的口味不好,有的餐厅还从重口味的墨西哥进口来高档蛆,满足食客需要。

在意大利,也有类似的“蛆味”供应。

有一种口味极好的乳酪,里面就有蛆,更恐怖的是,是活蛆,有活蛆才好吃。有一种名叫“卡苏马苏乳酪”(formaggio marcio)流行品,就是这样的活蛆乳酪。不少中国去的留学生和旅客,仗着胆子吃后都说“味道不错”。

意大利语formaggio marcio,意思是“腐臭的乳酪”,是位于意大利西北部的萨丁尼亚人的传统羊奶乳酪。卡苏马苏乳酪以佩克里诺乳酪为材料,通过酪蝇幼虫的消化作用,人们让食材“腐烂”掉。

为了增加口感和促进乳酪中乳脂的分解,刻意将蛆添加于其中物。没蛆不好吃,食客享用时,蛆还活蹦乱跳的,一起吃下肚子。不习惯“嚼蛆”的,则会将活蛆弄掉再信用。

历史上奇葩的食法(嚼蛆一语的由来)(3)

图:意大利“卡苏马苏乳酪”

4.

现有食品科学早已证明,蛆确是好的“肉品”之一,蛆的蛋白含量竟然超过60%,还含有各种氨基酸。

据我了解,现有中国不少地方也兴起了“嚼蛆之风”,有专业户专门培养食用蛆供应饭店。在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南方,食蛆其实是很正常的,并不是怪癖,也非重口味。

需要说明的,食用蛆与药用蛆是完全两回事情,两种出处。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门口》,药用蛆以六月大热天从粪坑内取者为佳,淘净后封于竹筒中,干后研末,待用。

历史上奇葩的食法(嚼蛆一语的由来)(4)

图:淘洗后待用的生蛆

5.

古人对滋生于不卫生环境中的虫类,似有一种情绪,如多生于河泽及积粪中的金龟甲幼虫蛴螬,也是古人眼里的一道好菜。

蛴螬营养丰富,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将之列为“中品”,有一种食法是:“把蛴螬与猪蹄混煮成羹,白如人奶,勾人食欲。”

历史上奇葩的食法(嚼蛆一语的由来)(5)

图:蛴螬炖猪蹄

6.

但在古人的食虫风俗中,也不排除有另类嗜好。

据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唐朝时,有一个叫鲜于叔明的剑南节度使,就嗜吃臭虫,把臭虫当成了山珍海味

其吃法也特别,颇有讲究,要将臭气排出来:“每采拾得三五升,浮于微热水,泄其气,以酥及五味熬,卷饼食之,云天下佳味。”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号:jsnjnfl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