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1)

顺水推舟说湖南

湖南是怎么来的?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湖南当然历史悠久,且不说上古的三苗传说,宁乡炭河里的青铜古国,就可以把湖南历史溯源到商朝。但如果讲湖南这个行政区划,那只是很后来的事,直到清雍正年间的1724年,才有了完整意义的“湖南省”,可算是中国境内最年轻的几个省之一。

然而,对湖南的历史溯本求源,我们不妨来个“顺水推舟”。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2)

湖南四水图。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湖南境内,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以资、沅二水的分水岭雪峰山为界,形成了东、西两个区域。西部的沅、澧流域,属于云贵高原的东缘,东部的湘、资流域,多为江南丘陵,湘水下游为洞庭湖平原。

俗话说,“隔山不隔水”,河流是交通路线,而不是交通障碍。因为水上可以有木舟、竹筏,而翻山越岭则要困难的多。

由此,湘、资、沅、澧四水中湘资与沅澧之别造成的地理分隔,导致了湖南长期的行政分割。湖南的文化区和政区也因此天然地区分。

湘资流域,尤其是湘水,长期在湖南的发展上居于前列。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3)

湘江长沙段。湘资流域,尤其是湘水,在发展上居于“四水”前列。摄影/牧野

在首都位于北方、与岭南的交通为南北干线的时代,因有湘水航道,湖南成了便捷之地。

文化,随着河谷、要道等以最快的速度,向最远的方向传播;在交通线附近,则向两侧散开。湘水,就承载了这个速度和方向,也是这个“两侧”的中心线。它的沿岸,得风气之先,财货通,人才出;离它远的地方,气势郁结不畅,荒凉僻远。

楚国人溯流而上,建了黔中郡和长沙城

自商周开始,最早生活在湖南的土著,已有天然的差异。湘资流域,与江西的古越族类似;沅澧流域,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相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势力范围,当然,这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进入今天的湖南省会长沙以前,楚人先从他们的的国都郢(今湖北荆州),沿澧水、沅水溯流而上,建立了黔中郡,管辖今天的怀化、常德、张家界、湘西州以及贵州部分地区。后来这个郡被秦国占领,郡治设在沅陵。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4)

沅陵黔中郡遗址,现在已看不到当年的气势了。摄影/牧野。

沅陵城西10公里的黔中郡古城遗址,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三面环水,气势夺人。东南面山顶聚集有40余座巨型战国至汉代墓,每一座墓就是一座山,其半数以上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四周还有大大小小战国、汉代的平民墓1000多座。这一古城池和千余座古墓葬,构成了一幅古湘西的历史画卷。

而长沙,就是楚人的下一个目标。千里湘江蜿蜓北行,越过丛山峻岭到长沙后豁然开阔,楚人经由长江转湘江,来到这片有着长长的沙滩的山间小盆地,建立了长沙邑。长沙不但是楚国越过洞庭进军岭南的战略据点,其东面与越国的江西接壤,在楚越长达100多年的对峙中,它是楚国南界对越最主要的军事防御基地。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5)

今天的五一广场一带,原是汉长沙国王城中心。摄影/牧野

长沙一直被认为是西汉吴芮筑城,但根据考古发现,梁小进先生推测应该在战国楚国时期即有了城池,并推测当时长沙城范围为:东在今黄兴路和蔡锷路之间,南到今坡子街一带,西临今下河街,北在今五一路与中山路之间,这一范围东西长700余米,南北宽约600米,比黔中郡古城大很多,但仍然是“弹丸之地”。

楚人的城池奠定了湖南城市发展的基础,此后,湖南长期被一分为二,一为沅、澧流域,以黔中郡为中心;一为湘、资流域,以长沙为中心。一直到清雍正年间,才合二为一。

一个长沙国,变成四个郡

短命的秦朝灭亡后,迎来了历史上的大汉王朝。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汉朝把黔中郡治迁往今天的常德市(故城在今常德市东北30公里),并改名武陵郡,这奠定了常德作为湘西中心城市的地位。只不过,武陵郡这时也成了长沙国的地盘。

湘、资流域的中心长沙,迎来了它历史上第一个高光时刻——长沙国。汉初吴氏长沙国的疆域,基本继承了秦朝长沙郡和武陵郡的范围,北濒长江,南亘九嶷,囊括了今天湖南的绝大部分范围。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就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族墓。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6)

汉初诸侯国中的长沙国

也正是在西汉,长沙有了史籍明确记载的建城,仍以五一广场为中心,只是比战国的弹丸小城稍大,自此,长沙城历经2000多年,未曾迁移过城址。

当刘发建立刘氏长沙国时,他所控制的“疆域”已大不如前,不仅武陵郡分了出去,长沙国南部和西南部另立桂阳郡和零陵郡,这使今天的郴州和永州获得了发展机会。

桂阳郡在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时就已成立了,但实际为长沙国管辖。郡治在今天的郴州市区,其范围基本包括今天的郴州各个区县,还有广东北部的一部分。

1996年和2001年郴州市文物处先后在郴州市人民东路原市政府和军分区一带,发现汉桂阳郡城遗址,还发现南护城河一段,以及西护城河和西南护城河的交汇点,护城河开口宽约30米,底宽约3米,深约4-5米,这是郴州的大汉气象。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析长沙国置零陵郡,但此时零陵郡的中心不在永州,而在广西全州,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零陵郡治才迁至今天的永州零陵区。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7)

公元215年孙权与刘备分荆州时的四郡(武陵、零陵、长沙、桂阳)

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四郡(长沙国在东汉被废除,变成郡),构成了汉代湖南的版图,它们成了今天常德、永州、长沙、郴州的前身。一直到东汉末年,“收四郡”、“战长沙”成了三国故事的经典桥段,四郡先为刘备所有,后来全部为孙权占据。而即将开始的六朝,成为湖南新增政区和城市的“井喷”时代。

衡阳、岳阳脱颖而出

洞庭湖畔的岳阳,早在周敬王时期就筑了西糜城,东汉末年,鲁肃在今天岳阳楼区的洞庭湖滨,修建了巴丘城。赤壁大战中曹军进退都经过巴丘,大战后,巴丘是孙、刘两个军事集团的交界处,周瑜于此暴疾而死。鲁肃接任后,率万人驻守巴丘,在洞庭湖操练水军,筑巴丘城,建阅军楼,相传即为今岳阳楼的前身。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8)

今日洞庭湖。控洞庭而扼湘江的地位,使岳阳在魏晋时期崛起。摄影/牧野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重设建昌郡,郡治设于当年的巴丘城,今天的岳阳市区正式成为郡城,后世它以再次改名的“巴陵郡”出名,《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就是这么来的。

巴陵郡滨湖扼江,是重要的水军基地,同时是湖南水运北出长江的港口,在南北朝时它已是“粮运竹木,委输甚众,至于油蜜脯菜之属,莫不营办”,岳阳因此成为内联四水、外通长江的水运交通枢纽,名副其实的“湘北门户”。

同样因为分裂时代而在行政区划设置上“得利”的,还有号称“雁城”的衡阳。相传北方的大雁因惧怕塞外的凛冽的寒风,便成群结队往南迁徙,它们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这块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的地方,安营扎寨、停歇栖息,这就是“雁城”的由来。历代诗文中多次用到这个典故,如北宋范仲淹在守卫延安时就在《渔家傲》里用了一句“衡阳雁去无留意”。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9)

岳阳、衡阳,在湘江流域也居于重要地位。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从西汉的酃县开始,衡阳有2500余年的建城史。三国时期今天的衡阳市区属湘东郡,湘东郡治酃县即在今珠晖区。

酃县遗址于1952年发现,城市是大城套小城的格局,大城长约650米、宽约550米,小城在大城西北,长约350米,宽约250米。考古人员推测,两汉时期古人主要生活在大城内,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就缩进小城生活了,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官署等重要建筑也都在小城内。

考古人员在遗址内采集了大量的汉代筒瓦、板瓦、瓦当和盆、罐、壶、钵、豆等陶器残片,以及铜“五铢”钱、铜渣、铁剑等,这就是古人生活的“衡阳市”,他们生活在这片狭小的区域内,死后葬在周围的山丘里,山丘中如今发现了大量的战国、两汉、魏晋墓。

“湘资”与“沅澧”,总是被分开

隋朝一统中原,鉴于南北朝的州郡设置太滥,撤销了许多州郡,而把原来州(相当于今天的省)与郡(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合并,统称为“州”,如潭州(长沙)、岳州(岳阳)、朗州(常德)、永州、郴州、衡州(衡阳)、邵州(邵阳)、道州(道县)等,这样诞生了今天湖南省内耳熟能详的一些城市的名字。

相比于湘资流域,沅澧流域在秦汉以后的漫长历史中,沉寂太久了,终于在唐朝迎来了一些发展机会。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10)

唐代的湘西,与贵州一起,属于黔中道,这是黔中道东部的行政区域。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很多羁縻州,“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羁縻就是笼络控制的意思。这些羁縻州管辖的范围比正常的州小,唐朝政府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算是后世土司制度的前身,位于今天新晃的晃州即是羁縻州。

即使不是羁縻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唐朝设置的州也较多,如在今天麻阳和贵州铜仁市部分地区的锦州,在今洪江、芷江设置的叙州等等。这是一些今天陌生的名字,但它们让湘西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以一种新的身份走向历史前台。这些湘西山脉与河流中的城市,成为后世一些重镇的源头,如叙州的中心就在洪江古商城,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 、巫水和潕水,明清时期成为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烟火万家的巨镇。

唐朝末年在湘资流域设置了“湖南观察使”,初期驻衡阳,后来改在长沙,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湖南”一词,但它依然只管辖湘资流域的部分地区,不包括湘北的洞庭湖,不包括湘西,甚至不包括之前的郴州。如果说“湖南”就是指洞庭湖以南,那么它是名副其实的,但与现今之湖南省域版图,却差距甚大。

反倒是随后的五代马楚国疆域,与今天的湖南省辖境最为接近。马楚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以湖南为主体的政权,囊括了今湖南省的大部,也包括了广东、广西和贵州小部分地区。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11)

五代十国形势图,马楚国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的政权。

公元939年,溪州(今永顺、龙山、保靖等地)刺史、土司彭士愁率少数民族万余人举兵反叛,楚王马希范派兵征讨,双方互有胜负。马希范自觉不能剿灭彭士愁,相约议和,承认彭士愁在溪州境内的特权,开启了湘西800年的彭氏土司统治,直到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才终止了溪州的土司制度。记载这一事件的溪州铜柱,如今仍然保存在永顺芙蓉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就是说,在湖南短暂“统一”的马楚时期,湘西一些地区仍然是自治的,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清朝。

宋朝继续维持了湖南湘资流域与沅澧流域的分治局面,大致以洞庭湖之南岸滨湖地区为分割线,从东北向西南斜横向分割,洞庭湖以南地区隶属于荆湖南路,包括今天的长沙、湘潭、株洲、衡阳、永州、郴州、邵阳等地;以北包括滨湖之大半部以及沅水、澧水流域等,如今天的岳阳、常德、怀化、湘西州等隶属于荆湖北路。荆湖北路也是“湖北”之名产生的源头。

虽然唐宋时期湘西、湘西南有了一些发展,但仍是朝廷眼中的“不毛之地”,唐代几个著名的贬谪文人,都是被贬于此,如柳宗元贬永州,刘禹锡贬朗州(常德),王昌龄贬龙标县(今洪江)。

“统一”的湖南,不到三百年历史

到了明朝,在两湖的行政区划上,设置更为省事,干脆湖南、湖北全部合二为一,统称“湖广行省”。

作为湖南的两大地理单元之一,此时沅澧区最大的中心当推常德。明代开发滇黔,常德成为“入滇必由之路”,史料记载中,那些崇尚奢华的人,超越了封建王朝的服饰等级制度,触犯国法而不顾。而清代后期,入滇的商贾和宦游人在这里安下家眷,市肆交易,甚至可与汉口相比。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12)

明朝的湖广行省。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明朝末年,湖南的行政区划又复杂起来,今天的大众经常听到的官名“巡抚”在清朝成为一省最高官员,明朝时还只是临时性质,巡抚,就是“巡行天下,抚军安民”的意思。

芷江,就因此而与湖南省的最终形成有了渊源。明朝后期的1599年,在贵州偏桥镇(今属施秉县) 设置了“偏沅巡抚”,镇抚这一带的少数民族,不久后迁往黔、楚重镇沅州(今湖南芷江)。这是一个带有很强的军区性质的机关,但在行政区划上,湖南、湖北仍然是一个省,归湖广布政使管辖,二者并不一致。

而芷江此时可看作沅澧区的次级中心,它位于沅水上游,滇黔交通的丁字路口,这是它的优势;本地经济水平差,多靠外地人而兴旺,是它的劣势。从偏沅巡抚设置于此,到清雍正年间撤销,它在匆忙中,繁盛了两百年。

1663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将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移驻长沙,湖广巡抚、湖广左布政使仍驻武昌,湖广行省南北分治。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和郴、靖2州归偏沅巡抚管辖,行政区与军区开始一致。

湘西指的是湖南的哪个位置(湘西与湘东的纠葛)(13)

清朝的湖南省,确定了今天湖南省的“版图”,只是湘西州府级政区设置比今天略为密集。图片来源/《中国历史

1666年,驻长沙的湖广右布政使改称湖南布政使;1724年,偏沅巡抚改名为湖南巡抚, 辖地与今天的湖南省几乎完全相同。完整意义上的湖南省,到此才基本确立下来,成为古老中国的一个正式的行省。

此后,历经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湖南省内部区划调整频繁,但“边界”基本上没有大动过,湖南省,到现在也就不到300年历史。

这是一个厚重而古老的省,但也是一个年轻的省。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整理发布,作者 | 牧野,编辑 | 城小忆(chengshijiyiwh),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城市记忆馆

让城市成为一座开放的博物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