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与各大导演(他曾是赵本山的御用编剧)

赵本山与各大导演(他曾是赵本山的御用编剧)(1)

手册:拍摄电影处女作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怎么解决的呢?

张猛:其实,我们准备的都有很充分。包括在镜头上,包括在整个需要什么方式去表达上,这些东西都准备的很充分。实际上,最难的还是资金的那种焦灼感。反正后来都迎刃而解了。

手册:这个作品的命运如何呢?它有没有上映?它上映的情况如何?

张猛:上映了,当时也是新影联帮我们发的。然后在院线也待了好多天,我们之后票房还有将近400万的票房。然后,电影频道,加上其它一些渠道的回收,那基本上也回收回来了,差不多吧。我们成本比较低,所以宣传的力量不够,实在是没有钱了。还好那会像范伟老师有一定的号召力,我觉得那是他最好的时候。那会中国电影也不好,但我们挺过来了。如果没有《耳朵大有福》也不会有我第二部戏,有人会信任你,会给你一部分钱。而且,因为你有了一个处女作的时候,你的胆就变大了。

手册:拍摄处女作对你最大的帮助人是谁?

张猛:一直帮我的是一个叫崔光石的韩国人。是这样,沈阳每年有一个“韩国周”,最初我是在那里遇到了一个韩国人崔光石,他很喜欢我的剧本,就带到了釜山电影节,后来得了光州大学的一个剧本创作奖,拿到了一些奖金,崔社长就鼓励我拍成电影,因为他很喜欢,觉得这个故事一定能打动人,这就是《耳朵大有福》,后来就一直合作下去了,崔社长一直帮我在韩国找投资,联系参加电影节等事宜,对我帮助很大。

赵本山与各大导演(他曾是赵本山的御用编剧)(2)

手册:别的导演处女作里你最喜欢哪一部?为什么?

张猛:像贾樟柯的《小武》什么之类的,对我影响很大。那会是1999年,1999年我大学毕业了,它给我们这一大堆青年导演一种力量。就是说,原来我们可以把视角回到这。最开始我们就想的东西都很大,但是,从《小武》我们看到,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能够去表达的东西,而发现这些事情都在你的身边,都能够设身处地的,你每天都能触碰得到。

手册:对第一次拍片的青年导演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猛:因为作为处女作来讲,我觉得不一定你要先有一个大的格局,我觉得首先你得是油然而生的那种作品,有感而发的那种作品。然后呢,尽可能在处女作当中,还是充分去表达自己,这样才会有机会。另外一个,也别着急,现在我看我身边着急的人太多了。就是说别慌,我觉得还是要把一个作品准备得成熟,然后再去做。最好是能找到比较靠谱的钱,然后别中间断了,那对一个导演的创作是有伤害的。

曾念群采访

赵本山与各大导演(他曾是赵本山的御用编剧)(3)

导演简历:

张猛1975年出生于辽宁铁岭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并参加过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研修班。父亲张惠中是著名喜剧导演.

2008年,执导电影处女作《耳朵大有福》,获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

2011年,执导电影《钢的琴》,获《青年电影手册》2011年度华语十佳影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