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姓氏名字号有什么区别(姓氏名)

年轻人对身边的老同志不知怎么称呼,看看古人的智慧顺便了解一下姓、氏、名、字、号的由来,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人的姓氏名字号有什么区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有什么区别(姓氏名)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有什么区别

年轻人对身边的老同志不知怎么称呼,看看古人的智慧。顺便了解一下姓、氏、名、字、号的由来。

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对单位里的领导或是有职务的人直接称呼为某某科长、主任、经理,但对没职务的人,尤其是老同志,就很为难。张哥、李姐叫着不严肃,老张、老李叫着没礼貌,直呼其名就更不合适了。这些年,大部分年轻人对身边的老同志称呼为“老师”,似乎已成了大众习惯。

其实,我们的祖先对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早就给出了答案,是我们自己把它弄丢了。而且,刚丢了不到一百年。

据百度百科和相关资料记载,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班固的《白虎通德论》认为:“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则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姓产生后,世代相传,千年不变,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最早的姓,为上古八大姓,即:姬、姚、妫、姒、姜、嬴、姞八个姓。为啥八个姓都有“女”字旁,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也有人认为,带女字旁是当时处于母系时代,女性占主导地位。仔细考察,你会发现,各姓的渊源非常广泛,周文王父子打下周朝江山后,大封诸侯,赐姓很多,《百家姓》总姓504姓,有人做过研究,认为姬姓衍生出的姓占到了82%,达到411个姓,笔者的杨姓,也在其中。杨姓祖先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被封在山西杨地,因此赐姓为杨。

除了赐姓以外,还有一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还有一部分姓是由原始各个种族部落所信仰的图腾来命名的。如某个种族信仰龙,则这个种族的族号则为龙,也就有了龙姓。

也就是说,就是姓有多种来源,有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的,如马、龙、柳、李、花、叶、谷、麻、林等;有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的,如司徒、司马、宰、上官、太史、王、侯、公孙等;有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的,如姚、东方、西门、东郭、南、欧阳、陶等;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的,如唐、虞、夏、商、周、殷以及文、武、穆、康、庄、成等;还有少数民族汉语译音为姓的,如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还有个别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简化了的,如爱新觉罗改为“罗”姓或“金”姓。

汉朝应劭所著《风俗通义》记载,姓的出处大概有九种:“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唐、虞、夏、殷也,以谥,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齐、鲁、宋、卫也;以官,司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职,三乌、五鹿、青牛、白马也。”

姓名的名,相当于每个人的代号,《说文解字》记载:“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黄昏后,因为天暗下来见面都不能相认,因此各人取自己的代号,这便是名的由来。等人们认识到名的重要性后,开始对起名讲究起来,商代人取名,崇尚以天干为名,如太乙、盘庚、帝辛、武丁等,周代对名就更讲究了,提出了“信”“义”“象”“假”“类”“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起名,据说,屈原的名字就这么来的。先秦时,很多人喜欢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字,以表示区分大小、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汉代以后,逐渐在名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平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示二人是平辈关系。

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丰富,取名除了应注意的“五则”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不以国、官、山川、隐疾、畜牲、器币起名。秦汉以后,一些朝代还增加了禁止使用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魏晋以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学风、思潮也影响到名字的取舍,盛行以“之”命名。到了唐宋时代,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

《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能取字。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是名的补充或解释,“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如屈原,姓屈名平字原,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赵云姓赵名云字子龙,岳飞姓岳名飞字鹏举,张衡姓张名衡字平子,祢衡姓祢名衡字正平,秦观姓秦名观字少游,陆游姓陆名游字务观,这里,几个人的名和字都有相互依存、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古代,名、字的称呼是十分讲究的,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如刘备与曹操、袁绍对话时,一提自己每次必是“备”字开头。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如刘备称呼赵云,都叫“子龙”而不是喊“赵云”。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下对上,卑对尊不能称名,尤其是对皇帝,或是自己父母,否则就会被认为“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能相互称名,不熟悉的人直呼其名会被认为很没礼数,古人一般都在名字后面加个“君”字,如刘和珍君。平辈之间,可以相互称字,这样显得亲昵。到如今,这些礼数依然还在传承。

少对长的称呼,古代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都称呼为“先生”“老先生”“前辈”“君”,或是直接称呼他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记载:“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由尊长而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据有关资料,号起源很早,但一直不太流行,多数人没有,直到唐宋年间才盛行起来,甚至在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于忘了他的真实姓名。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帝王也喜欢给自己起个号,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更加盛行起来。

古人自号一般都是有所寄托,有以居住地环境为号的,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有以志趣爱好自号的,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陆游自号放翁,唐寅自号六如居士,郑燮自号板桥,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即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有以号明志的,如周敦颐自号濂川先生,归有光自号震川先生,王夫之自号船山先生。还有一类自号是抒发胸臆的,如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等等。

据乐奀文章所载,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被称为谪仙人;李清照被尊为“藕花之神”“李三瘦”“博家之祖”(麻将高手)等;二是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如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杜甫被称为杜工部;三是以封爵、谥号为号,如诸葛亮封武乡侯而人称武侯,岳飞谥号武穆,包拯谥号包孝肃,岳飞谥号岳武穆,纪昀谥号纪文达。

了解了古代姓、氏、名、字和号的由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感慨、赞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答案。只要我们不拘泥、不片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根据百度百科和网上相关资料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