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地名的由来和含义 无锡地名的由来

无锡地名的由来和含义 无锡地名的由来(1)

91、蠡园  由王禹卿始建于1927年,1936年其子王亢元作扩建。因园主为“三槐堂”王氏后裔,据说原拟名“槐园”,后正式命名为“蠡园”并沿用至今。园名出典据园主身前见诸传媒的文字资料及口述资料而有两个版本:一是慨慕范蠡为人,园以湖名;另一是“以蠡测海”(用瓢测量海水)、“管窥蠡测”表示谦虚。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向西续建长廊与陈梅芳始建于1930年的“渔庄”相联,渔庄并入蠡园,后老蠡园大部份划入宾馆(今湖滨饭店),上世纪80年代初和2004年蠡园分别作东扩西延。2002年“蠡园及渔庄”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蠡园列为AAAA级旅游景区。  92、高子水居  明东林党人高攀龙始建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五里湖水上别墅,故名。原址在东蠡湖东北角“鱼池头”(今湖滨区东降(土字旁)镇境内)遗址现已淹没水中,2005-2006年在遗址附近建“水居苑”以志纪念。  93、梅园  1912年荣德生在无锡西郊的东山购地植梅为梅园起点,数年间购山粮地150亩,植梅三千株,于1922年后园址扩大至浒山,成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1955年,荣毅仁根据父亲荣德生遗愿将梅园除“乐农别墅”留作纪念先父外赠献政府,当时梅园游览面积为81亩,此即“荣氏梅园”范围,或称“老梅园”。鉴于该由名人用名花构筑的名园,在历史转型期引领生态园林建设的风气之先,又开私园为社会公益之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2006年国务院公布“荣氏梅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园在1959年征地50公顷,向东拓展至横山,2009年列为AAAA级旅游景区。  94、锡惠公园(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无锡就开展了群众性荒山造林运动。1952年在此基础上环锡山建“锡山公园”。1958年在锡山、惠山之间原“秦皇坞”古址开挖“映山湖”,至1959年相应将惠山头茅峰东坡、东麓划入公园,原沿山布局的大量名胜古迹纳入园中,该年国庆节锡山公园更名为“锡惠公园”。为加强园内文物保护工作,经市政府批准,1995年2月28日该园启用“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名称,与锡惠公园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该公园(名胜区)在2004年列为AAAA级旅游景区。  95、寄畅园  在惠山东麓,毗邻惠山寺,面积15亩,明太子太保秦金始建于16世纪初叶,初名“凤谷行窝”;园转属秦梁后,更名“凤谷山庄”。再转属秦燿,经大规模改筑,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更名为寄畅园,沿用至今。该园自创始至1952年献赠国家,四百多年间由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迁锡后裔世代相守,故又名秦园。1988年,寄畅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6、天下第二泉  在惠山头茅峰东坡白石坞。此泉由无锡县令敬澄(字源深)开凿于唐大历十二年(777)或前数年间,初名惠山泉或惠山石泉水。因“茶神”陆羽品评天下宜茶之水二十等,此泉列第二,故名天下第二泉,简称第二泉、二泉,又称陆羽泉、陆子泉。因泉而建的庭院建筑,始于唐,历代均有增益,至清乾隆年间形成今存完美格局。2006年,“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7、惠山古镇  分布于惠山东麓及惠山寺甬道两侧、惠山老街两旁和惠山浜(寺塘泾)两岸之面积为0.4平方公里范围内,其数量达120座左右(含遗址) 。南齐建元三年(481),高帝萧道成旌表孝子华宝门闾,即宅为祠,此为惠山祠堂之滥觞(华宝故居原在今二泉亭之上;元时华孝子祠迁至二泉东偏今址)。唐代邑人在春申涧畔建春申君祠(后搬迁至庙巷,称大王庙)。至清乾隆十四年(1744年)列入官祭的惠山祠堂共54座。清中期以迄民国时期,形成今存惠山镇祠堂群。2006年“惠山镇祠堂”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核心祠堂十座。其中位于锡惠公园的有五座: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属惠山古镇的有五座:陆宣公祠、王武愍公祠、顾洞阳祠、杨延俊祠(留耕草堂)、杨藕芳祠。“惠山老街”在2011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98、龙光塔  耸立在锡山之巅的佛塔兼风水塔,无锡古城的标志建筑。根据无锡图书馆藏龙光塔古碑拓片,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当年无锡人孙继皋状元及第,他是无锡所出第二位状元,此后在清早中期无锡又出三位状元。古老相传,该塔能振兴文风。其塔名,可能与惠山似龙,锡山如龙头,塔是龙角的传说有关。该塔历代多次重修。1983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99、公花园  在无锡古城中心,今中山路与新生路之间,毗邻崇安寺商业街区和县前东街,现面积60亩左右。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中国人所建最早城市公园之一。初名锡金公花园,简称公花园、公园。1912年后更名无锡公园、城中公园等。2006年以“锡金公园旧址”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00、崇安寺  位于无锡古城中心,传东晋兴宁二年(364)王羲之舍宅为寺,故名“兴宁寺”,北宋太平兴国初年赐额“崇安教寺”。  101、惠山寺  位于惠山东麓。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湛挺舍“历山草堂”为佛寺,名“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537)称“慧山寺”,慧、惠相通,唐大中元年(847)称“惠山寺”。  102、南禅寺?妙光塔  位于无锡南城门东侧。南朝梁大同初年始建,名“护国寺”。唐咸亨年间(670-674)改名灵山寺,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改称“南禅寺”。寺中有塔,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赐额“妙光”。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1983年“妙光塔”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03、祗陀寺  位于东亭长大厦(祗陀里),始建于梁大同二年(536)。  104、华藏寺  位于“湖西十八湾”华藏山,原名青山寺,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105、崇庆庵  在西高山。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238-251),是无锡最早的佛寺。2003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06、祥符寺  位于马山秦履峰南麓(小灵山),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2003年“祥符寺旧址”,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07、开原寺  在梅园内。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1994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08、植福庵  位于锡山区荡口镇青荡村。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现存大殿3间和戏楼1座,建筑保存情况良好,结构精致,戏楼藻井为初建时原状。2006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09、明阳观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建于璨山的“洞阳宫”,是无锡最早的道教宫观,废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北宋崇宁四年(1105),四川道士卢至柔在洞阳宫废址重建道观,大观三年(1107)赐额“明阳观”。废址今存古银杏1棵。  110、洞虚宫  无锡东乡胶山原有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的道观“清元宫”、“洞虚观”,废圮后迁建于城中观前街(已融入1959年扩建的人民中路),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赐“洞虚宫”额,宫观主体在崇安寺东侧。该道观历史上多次重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其主要遗存有:图书馆路36号的“雷尊殿”,于2006年以“阿炳故居”名称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912年在“三清殿”废址所建的“无锡县图书馆”于200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年间(1876)重建的“玉皇殿”在1986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洞虚观已在胶山上重建。  111、东岳庙  位于惠山直街74号,又名天齐庙、东岳行宫,俗称圣帝殿,祀主黄飞虎,为《封神榜》人物。原在城内中市桥南,后唐同光初年(923)迁至锡山北麓(老地名“锡山脚”)今址。南宋乾道三年(1167)作扩建,代有兴废。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黄飞虎神诞日,无锡城区八庙均来朝贺,其迎神赛会队伍称“老八谢”;同在惠山的“张中丞庙”负责接待,称“不出会的大老爷”,历史上影响很大。此即今已恢复的“惠山庙会”。  112、张中丞庙  位于惠山直街120号,俗称“大老爷殿”,祀主为血战睢阳以抵御“安史之乱”叛军而殉难的唐御史中丞张巡(709-757)。南宋建炎二年(1128)在东岳庙西头辟祠祀张巡,明成化九年(1473)于元“清微精舍”废址迁建今庙,屡有毁建,现存建筑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1995年“张中丞庙”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13、张元庵  原在南门外知足桥西,又名张王庙、张大帝庙、祠山广惠庙,俗称“祠山宫”,祀主为掌管狱渎的齐天大帝张渤。民间传说:沟通太湖、五里湖的水口“犊山门”系张渤化作“猪婆龙”所拱开。该庙始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明正统中(1436-1449)重修,清乾隆间重建。农历二月初八为张渤神诞,庙内点大蜡烛,供品为白煮小狗,当天一般有寒流,“二月初八张大帝吃冻狗肉”已成为气象谚语。上世纪80年代初,因建金匮路(今太湖大道),该庙被拆除。大殿移建于鼋头渚风景区鹿顶山,名“范蠡堂”;戏台“五岳楼”和偏殿移建于大运河中流黄埠墩,名“正气楼”。  114、南水仙庙  位于南门外塘泾桥堍,现南长街598号,前临大运河,又名松滋王侯庙。祀主为明嘉靖间率民抗倭的无锡知县王其勤(湖北松滋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于“双忠祠”(祀主为南宋末为抵御元军“血战五牧”而牺牲的文天祥部将麻士龙、尹玉)旁建该庙,双庙合一,船户多进香,故称南水仙庙。乾隆四十六年(1781)重修,同治时重建。1986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15、无锡县城隍庙(老城隍庙)  位于崇安区后西溪32号,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清咸丰九年(1859)、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是县城隍“显佑伯”生日,旧俗演戏酬神,人声鼎沸,俗谓“热煞老城隍”。老戏楼今存,与仪门合二为一,建筑精美。2002年“无锡县城隍庙旧址”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16、黄埠墩  位于京杭大运河无锡古航道、新运河及惠山浜的分水口,面积500平方米。原是古无锡湖(又名芙蓉湖、射贵湖等)中的小岛,相传因纪念战国末治理无锡湖的楚相春申君黄歇而得名;又称“小金山”;清初,与西水墩分别列为大运河无锡段的“天关”、“地轴”。历史上因“三帝王两宰相一青天”先后登临而为无锡重要古迹。三帝王是:吴王夫差、清帝康熙和乾隆;两宰相是楚相黄歇、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青天指明清官海瑞。1983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17、西水墩?西水仙庙  位于环城古运河和梁溪河的分水口,靠近西水关,面积13600平方米。系四面环水的小岛,誉称大运河无锡段的“地轴”。南宋著名诗人尤袤、明太子太保秦金先后在此建墅园或宅园,又名“太保墩”。明末清初,墩上建西水仙庙,纪念明嘉靖间抗倭殉难的何五路等三十六义士祠,后圮。同治间重建,光绪间又作扩建,1986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18、仙蠡墩  梁溪河畔的大土墩,邻近蠡湖。经1954年、1959年两次考古挖掘,证实仙蠡墩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属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种类型,距今6000——4800年,系无锡古城内外最早的先民聚落遗址,表明当时先民已枕河而居,并有较发达的“稻作文化”。又传:2500年前越灭吴后,范蠡载西施所泊处,墩侧有西施梳妆楼。此墩在原轴承厂扩建时被毁。2007年在梁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时恢复,景名“仙蠡怀古”。仙,指美若天仙的西施;蠡,范蠡;仙蠡,西施和范蠡。  119、彭祖墩  在新区鸿山镇管家桥村,北距泰伯墓1公里,为三面环水,南临张塘河的靴状馒头形台地。经2000年考古发掘,文化层包括马家浜文化和马桥文化两种类型,遗址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200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20、阖闾城?闾江  春秋时期古城名。位于无锡县与武进县交界处的胡埭乡和雪堰乡。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在此建城而得名。其遗址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闾江在阖闾城之侧而得名。  121、工运桥  在无锡火车站前,跨环城古运河,始建于1906年,原名通运桥,1927年改建后更名工运桥,为纪念1926年无锡缫丝厂工人大罢工。  122、亭子桥  本名熙春桥,在东门外,跨环城古运河(也称外护城河),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因桥上有凉亭而得名。  123、三凤桥  原位于大市桥南,跨城中古运河(直河,原为大运河无锡城中段,民国时称中山河,1958年河被填没成为中山路一部分),因桥西是三皇街,桥东有风光桥,所以定名三凤桥。  124、西门桥  位于无锡西城门外,跨护城河(环城古运河),原名梁溪桥,俗称西门吊桥,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1958年起改名人民桥,2010年重建时复名西门桥。  125、伯渎桥  位于伯渎港与大运河交汇口,始建于明初,因跨伯渎港而得名。  126、跨塘桥  位于南门外,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因该桥横跨运河(俗称塘河),故名。  127、虹桥  这是南门外定胜河上的一座小桥,因该桥的桥形弯曲好象一条彩虹,故取名称虹桥。  128、定胜桥  位于南长街贺弄西端,跨定胜河。始建于元泰定年间,原名永圣桥,清末重建时改现名。  129、耕读桥  位于今木樨新村之南,跨耕读河。由明嘉靖辛丑科进士华云建,原名菰渎桥,重建于1630年。清光绪时改现名,寓意勤耕苦读,造福桑梓。  130、清名桥  在南门外,跨大运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清宁桥,后避道光皇帝名旻宁讳,改清名桥。  131、扬名大桥  坐落在梁塘河上,系三孔石拱古桥,始建于明天顺二年。同治八年由实业家丁明奎出资重建。  132、谈渡桥  原跨南门外谈渡河上,传说此桥系谈姓人士建于老渡口,故名。现河已填没,有名无桥。  133、日晖桥  在南长街中段,跨定胜河口。建于明朝,河边的日晖桥码头,是清乾隆六下江南几次登舟的御码头。  134、莲蓉桥  位于北门外,跨环城运河。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因无锡北城门古称莲蓉门,故建桥后取名莲蓉桥。  135、吴桥  位于黄埠墩北,跨大运河。1916年商人吴子敬出资建造,故取名“吴桥”。  136、三里桥  在大运河北塘塘岸上,跨内塘河河口。因此桥离控江门有三里路之遥,而得名。  137、宝善桥  跨惠山浜。明朝万历年间建造,因信奉因果行善之意,故取名宝善桥。  138、蠡桥  位于苏锡路与梁溪河交叉处,跨梁溪河。因靠近仙蠡墩,故名。  139、宝界桥  1934年荣德生60寿庆时出资建造。跨五里湖,因位于宝界山之北,故名“宝界桥”。系钢筋水泥结构桥梁,有60个桥孔,俗称长桥。  140、巡塘桥  因位于华庄街道巡塘河上而得名。  141、梁塘桥  在扬名乡,跨梁塘河。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仿清名桥建造。现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142、葛埭桥  在原开化乡,跨洪邱淹(今称南马蠡港)。相传葛洪曾在此炼丹,故名。  143、七房桥  位于今鸿山街道之东北,跨啸傲泾。以国学大师钱穆家先世七房而名。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钱临照、钱令希和经济学家钱俊瑞等都出生于此。  144、八士桥  位于锡北镇,原名八字桥,因镇中的市河交叉处有座桥呈八字形而得名。  145、严家桥  汉代高士严子陵的后裔严河永于明末自东后村迁居于此,建一石桥而得名。  146、鸭城桥  在东亭之东,跨九里河。相传此地为春秋时期吴王养鸭之城,故名。  147、高桥(皋桥)  位于石塘湾之东大运河驿道上,跨五泻河(今锡澄运河)口,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  148、藕塘桥  跨阳溪河口,清道光二十年重建。  149、望湖门  俗称南门。旧城墙之南城门,曾名阳春门、朝京门。  150、试泉门  俗称西门。旧城墙之西城门,曾名梁溪门。  151、控江门  俗称北门。旧城墙之北城门,曾名莲蓉门,抗战胜利时改胜利门。  152、靖海门  俗称东门。旧城墙之东城门,曾名熙春门。

声明: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私信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