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1)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2)

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村

雨崩村,位于梅里雪山东麓德钦县云岭乡境内。

距离香格里拉约200公里,距离德钦县约50公里,距离梅里雪山的西当村约7公里。

这里,原本近乎与世隔绝了数百年,2012年才通电,至今不通公路。

要进雨崩,只能骑马或徒步近18公里山路,翻越海拔3700米的垭口才能进入,正因为此,雨崩村成为驴友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和“人间天堂”。

“天堂在左 雨崩在右”“身体在地狱 眼睛在天堂”“如果不能去天堂,至少要去一次雨崩”“浓缩版香格里拉”“比瑞士还瑞士”……

对于雨崩,徒步而来的驴友们总是不吝赞美。

整个雨崩村,人烟稀少,只有20余户藏寨。远远望去,雨崩村如同藏匿在云雾里,若隐若现。

雪山、森林环抱中的木质小屋,山石搭建的庭院围栏,石板铺就的道路,悠闲行走于牛羊、骡马,神态从容的藏民,无不彰显着这个村落与世隔绝般的宁静安详与岁月静好。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3)

雨崩村在森林、雪山的环抱之中

/////////////

离人群很远 却离天空很近

雨崩是外界人的叫法,雨崩人则自称为“鲁崩”。

雨崩村名的来源有三种解释,一种是“堆放着经函的地方”,雨崩,意为经书,其名称的由来,大概与离村不远的“石篆天书”胜境有关;一种是“绿松石堆积的地方”,一种是它坐落于雪山之下,常年受融化的雪水滋润,如雨水崩落一般。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卡瓦格博地区建立了胜乐的净土世界。

雨崩村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也的确是与世隔绝,海拔高达3000m,是梅里雪山上海拔最高的村寨,且只有一条驿道通往山外,上坡十二公里下坡六公里,需要徒步或乘当地村民的车。同时由于地形的关系,这里分为上雨崩与下雨崩,上下雨崩之间相隔仅仅几百米,却要行走将近40分钟的路途才能到达。

上雨崩可以通往攀登卡瓦格博的中日联合登山大本营,而下雨崩沿途,则有着古篆天书,五树同根的曼妙神奇美景。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4)

悠闲吃草的马儿

雨崩真正走入世人的视野,源于十几年前,一袋小米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澜沧江边的西当村民,经常看到有一个老人前来借粮,但谁也不知道他到底从哪里来。

有一次,村民想了个办法,当老人再次来借粮时,大家就借给了他一袋小米,并将袋子戳了个小洞。

一路掉出来的小米,变成了西当村民的路标,他们跟着小米一直走,发现尽头有一块巨石。大家合力掀开巨石后,惊奇地发现巨石背后,竟然藏着一个村落,雨崩村就此被发现。

这个传说听起来有点“眼熟”?是的没错,它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不过,说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处天堂之境并非如想象之中那般遥不可及相反,它甚至还带着些许温暖的烟火气息。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5)

维持了几百年的农耕畜牧

清晨,神山与天际一线隐在层层云雾之中时,村民们就开始了,维持了几百年的农耕畜牧的劳作,他们养驴供骑行,养牦牛制作牛奶和酥油,也有一些人家养斗牛参加比赛,以此来获得一笔不小的奖金。

这里恍如置身天堂的梦境,目光所及皆是美景,雪山,蓝天,白云,森林,木屋,牛羊,飞鸟,炊烟,溪流……如此幽深静谧,与世隔绝,被雪山环绕,与青山相伴。

没有被过度开发,原始的风景保存完整。天气好的时候天天都可以看见日照金山,对于徒步者来说,难度算是入门级别。

雨崩村,也因此成为藏民转山的一条成熟“内线”。

对于每一个朝圣者来说,转山就等于是完成一次精神旅途,一种满足自身精神文化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种“短暂而又特殊的生命历程”。

在转山队伍之中,有年过半百的老人,也有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他们用这种充满艰辛的仪式,有效的完成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6)

散落在雨崩村里的藏寨

/////////////

文化碰撞下的烟火气 “一妻多夫”其乐融融

这里的藏民好像只关心“粮食和蔬菜”。

他们种植青稞小麦,种植玉米土豆,到了耕种与收割的季节,亲戚邻里之间则会聚集在一起,忙完这一家再忙下一家,不过所产的粮食只够自给自足。

2005年通水,2012年通电,2018年通车,有了wifi,有了4G,吃住方便,还有奶茶咖啡店供消遣。

尽管,如今的雨崩人大多办起了客栈,但由于大山的层层阻隔,村中仍没有公路通往外界,村中也没有任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又因山高路陡,徒步者人数不多,雨崩的宁静一如过往。

雨崩的从容与宁静,古朴与纯粹,足以让时间慢下来。

59岁藏族大叔丁巴吉层每天早上喝完酥油茶,便坐在自家小卖部门口,遇见转山的藏民和游客经过会来上一句“扎西德勒”。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7)

雨崩村里的客栈

丁巴吉层说,“触电”改变了村里人的生活。以往雨崩村不通电,村民和游客洗澡、取暖、给手机充电都是奢望。没有电,村民每个月要有十天去山里捡柴,也没时间好好找钱。

自从雨崩村通了电,旅游条件越来越好,这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丁巴吉层接触了世界各地的人,还学会了用手机。

日常生活变得方便了,村里的年轻人也不走了。村里的住户中2/3是年轻人,这在古村寨里还是比较少见的。

外出的年轻人回归故里,经营起客栈、马夫的生意。以前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马夫,现在都会时不时来上一句“OK”。

为了方便转山的藏民,雨崩村的村民每年都要储存上千斤的粮食。

这个藏在梅里脚下的小村寨,一直保持着纯粹的生活方式,与最原始的极致风景,依旧保持着那份淳朴、自然与可爱。

徜徉在雨崩上下村间,幽静仍如无处不在的空气,自然而随意。

村后的高原草地、小路空地,你会不经意地发现三五成群的藏猪在自由地撒着欢儿,两三头白色和灰褐色的骡子也在悠闲地啃吃着青草,不远处一位老人闲散地把玩着手中的鞭绳,旁边低矮的草丛中深蓝色的鸢尾花开得耀眼,半人高的白满草也开出一族族白色的花伞。

两村之间是一条幽长的羊肠山道,坡壁上一株扁刺蔷薇伸出长长的枝条。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8)

风景视觉盛宴

除了震撼人心的风景视觉盛宴,游客最好奇的应该就是,雨崩至今还保留的“一妻多夫”制度了。

雨崩村的客栈,大多是由当地村民的住宅改造而成,“新龙门客栈”也是如此。房主是一位大约四十来岁的藏族阿姨,为人热情好客,淳朴和善。

据阿姨介绍,一妻多夫制度,一般指的是“兄弟共妻”,也有极少数“朋友共妻”的例子存在。

但事实上,雨崩“一妻多夫” 风俗的形式,并非像一般影视剧所演绎或者外地游客所想象的那样。这种风俗的由来,其实是跟旧时西藏特殊的制度有关。

在旧西藏,征收赋税或者支差,都是以户为单位计算。一个家有两个以上的儿子,如果是一夫一妻,会让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耕地与财产遭到分割。

如果兄弟共娶一妻,也就是一妻多夫,既能保证家庭的财产稳固和劳动力充足,又减轻了家庭的纳税和差役负担。

在雨崩村一妻多夫的家庭中,一般只有一个女主人。关于大家好奇的夫妻生活如何解决与孩子归属问题,一般家庭都是这样解决的: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9)

纯朴的村民

哥哥娶了嫂子回家后,只要兄弟不分家,弟弟也可以将嫂子当作妻子看待。上一年哥哥在家,弟弟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当其他兄弟不在家的时,就是一夫一妻的生活方式。

而当务工的丈夫回家,妻子就会优先选择与久别的丈夫同房。家里出生的孩子,即便面对的不是亲生父亲,也都会“爸爸”,不分亲疏,其乐融融,一家人就这么幸福地生活下去。

很显然,雨崩“一妻多夫”的风俗,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随着雨崩与外部社会及文明的逐渐融合,这种风俗也正在日渐消退。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奉行“一夫一妻”制。

雨崩的美,遗世而独立,是秘境山谷里的花儿,峡谷里小溪水;也是喂马、劈柴,自出而作,自落而息……

远离城市的喧嚣,置身于一片原始的大自然的静谧。雨崩,这个地球上最美的村落,成为万千世人治愈身心的向往之地!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10)

藏在云雾里的村庄

注: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END-

文 编辑 丨新小志

封面来源:网络

参考:

中国新闻网:《藏区写真:秘境雨崩“触电”五年点亮藏民生活》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局:《香格里拉雨崩村——世界上最美的村庄,神仙居住的地方》等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最后的世外桃源-云南雨崩村(云南雨崩村喂马劈柴的)(11)

新县志,

优晟文化与羊晚集团生活传媒公司浙报集团钱江晚报 钱报有礼战略合作的内容平台

县域经济、文化IP打造、乡村振兴、城乡链接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