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表演(乡土风情)

说到傩舞傩戏,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和政县的一种民俗文化,但是好多人可能只是听说而已,却没有亲眼目睹过它的精彩。只有观看过傩舞傩戏的人,一定会被傩文化独特的魅力所折服。

傩戏表演(乡土风情)(1)

和政地区的傩舞傩戏,主要分布在罗家集、马家堡、三十里铺一带。据历史记载:这里的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三月就打青苗蘸,六月下旬举行祈神保佑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祈祷来年庄稼颗粒满仓的佛事活动,即表演傩舞傩戏,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六月黄会”。

傩戏表演(乡土风情)(2)

据考:这种祭祀活动始于隋朝,而盛于明清两代,一直延续至今。据当地群众说:古时候,河州西南面与西番(藏族)搭界,每年麦子成熟时,西番就来抢麦子,庄稼人为了护麦,就在麦子黄时,带上脸子(面具),打上彩旗,鸣锣击鼓,抬神游行,西番认为神佛帮助汉人,就不敢来抢麦子了,于是人们就平安的收获了麦子。当地群众把粮食的丰收归功于神佛护佑,便年年用“寨会”的方式来保护麦子了。时至今日,这项活动的本意已不复存在,而成为群众敬神和娱神的一种方式,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

和政傩舞表演纯属由群众自发组织,并参与表演的一种傩文化形式,表演时间跨度比较长,即于每年农历的六月十四日开始,一直到二十四日结束。而罗家集、马家堡一带的“六月黄会”,于农历六月十五日,从各庙拉开序幕,当地百姓成为“开衙”。这天开启庙门,在附近选一场地,竖起“万名伞”(此伞至今保留),插起旗幡、抬出神像,群众焚香献羊,然后,表演节目,这种节目便是和政地区的傩舞傩戏了。

傩戏表演(乡土风情)(3)

每年表演傩舞傩戏的时候,都是当地最最热闹的时候。这天,群众们个个穿着漂亮的衣服,扶老携幼,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都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都想挑一个最佳之地,观看演出。演员们全身心投入,把各自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场外群众鼓掌声、叫好声不断,精彩的表演,为乡亲们带来了一份愉悦的好心情。

傩舞傩戏中,表演的内容多为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如汉朝的“昭君和番”、三国时期的“三英战吕布”、“古城会”和“审貂蝉”,还有“唐僧取经”、“笑和尚、“宝莲灯”等,内容非常丰富。表演时,剧中人物头戴面具,身穿戏剧服装,手持道具,登场后,简单报名亮相,然后按故事情节进行表演,类似舞剧,但又夹杂着少许道白和唱段,用民间乐器——锣、鼓、钹、钗和唢呐伴奏,烘托气氛,形式多样,表演独特。只见演员们戴着符合各自角色的面具,踩着鼓点,慢慢向前行进,整个表演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了老百姓对护佑本方土地的神灵的无限崇拜。在观看傩舞傩戏表演时,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面具成为观众眼里的一大亮点,可想而知,制作面具的师傅也是花费了一定的心血。

傩戏表演(乡土风情)(4)

“三英战吕布”,是“六月黄会”中要数最精彩的一折了。这是源自《三国演义》一书中家喻户晓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虎牢关前大战吕布的故事。可能由于史料缺乏,导致当地百姓在故事的表演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将本来是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张冠李戴,记在周仓的身上。不过,演绎起来也是有趣万分。故事是说:三国时期的周仓,遇到美丽善良的姑娘貂蝉,对她一见倾心,却没想到被吕布抢占了。周仓非常气愤,却又万般无奈,所以拜关公为师,三请关公捉拿吕布。因而才有了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刘备、关羽、张飞打败吕布后,夺回了貂蝉。从此以后,周仓十分感激关公,从此始终追随在关公左右。庄稼会,是整个傩舞傩戏最后的收尾部分。在丰收的六月,人们拿上道具、赶着黄牛,答谢“福神爷”,最后将“福神爷”送到庙中,收场结束。

2009年8月,和政傩舞傩戏被列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然而,受现代文化观念和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一代,已不屑于学习傩舞傩戏。随着老一辈传承人们的相继谢世,许多表演中的绝活也随之消失,傩舞傩戏表演技能面临失传。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各行各业人士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对傩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引起高度重视,也呼吁更多的人,都共同携起手来,各尽其能,为我县民俗文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自己积极、应有的贡献,使我县的民俗之花在和政大地上盛开得越来越旺,经久不衰。

记者 | 杨爱玲 卜永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