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八不归九办事民间说法:民俗掌故不正经的人和事为何叫

七不出八不归九办事民间说法:民俗掌故不正经的人和事为何叫(1)

人们在形容不正派、不正经的人和行为时,往往习惯用“不三不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三不四”的“三”和“四”又究竟指什么?

“不三不四”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俗称6爻卦,意思为事物发展的6个阶段,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6爻的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

“不三不四”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后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也出现过“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先说“三”吧,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就成三。“三”不仅作为一个数的概念,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材: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农、皇帝。文人中有:曹操、曹丕、曹植。古歌曲咏唱有“三叠”,等等。

“四”在古代多含有周全、称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意。古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公、韩诗韩婴、毛诗毛公。此外,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传说中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文人有“四事”:琴、棋、书、画,等等。

从上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三”和“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礼赞,那很自然,那些不正派、不正经的人和行为便被斥为“不三不四”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