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当老师是哪个电影(于和伟推荐给女儿的这部电影)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袁一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看完全清华创作团队历时三年精心制作的纪录电影《大学》,或许你对这句经典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有人说,这部电影就像是《觉醒年代》清华大学版的续集。有趣的是,电影在清华大学举行首映仪式那天,《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饰演者于和伟也来观影,看完之后,他赞不绝口:“受益匪浅,真棒,真朴实。”在他看来,从即将入学的新生、毕业扎根基层的博士、向往星辰大海的青年教师到耄耋之年的老院士,四个人物都很有魅力,也让他非常感动。他要把这部弘扬了清华大学精神、中国大学精神的电影,推荐给自己的女儿。
这部无剧本、无表演痕迹的电影,真实记录了清华人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时候做出的选择。
年轻天文学者蔡峥获得了“哈勃学者”称号,他本可以继续任教美国名校,却毅然选择了回国。在国外时,他已在天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但他却始终未曾忘却自己的理想:为中国制造一台世界领先的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用“自己的设备、自己的技术”让中国的天文事业赶超世界一流。用七年人生来锻造这一台承载梦想的望远镜,不仅是仰望星空,更是脚踏实地。
在清华园求学了9年的博士生宋云天,毕业求职的时候,是按家人期待的那样争取留校任教的机会,还是遵从内心的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的挣扎和选择、矛盾和彷徨让影迷也随之揪心不已,像极了毕业找工作的自己。
为什么要读大学?或许有人是为了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有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升学宴上光宗耀祖;有人想去大城市看看,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有人想为12年寒窗苦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放飞自我。但是,片中的4位清华人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改变世界而奉献绵薄之力。
看过电影,约等于上过清华。无论是00后新生在雨中拉练20公里,在考试前夕抱团复习;还是博士生为择业抠脑壳,把理想装进行囊,只身前往豫北农村,总有一些青春与理想,让你为之动容。
幕后,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清华人,伴随式纪实拍摄长达3年,双机拍摄累计588天,素材累计时长超1000小时,最终成片时长110分钟。这样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的拍摄制作,本身就很“清华”。
电影《大学》的制作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曾先后参与了《喜马拉雅天梯》《无问西东》《大河唱》《棒!少年》等院线力作,也推出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等火遍全网的爆款。
想要了解主创团队如何拍出这部豆瓣8分的电影吗?想知道清华人面对选择的时候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吗?7月16日晚8点,《大学》导演之一柯永权将做客封面新闻观影群,与正在奋斗逐梦的你聊聊天,分享台前幕后那些让人感动的瞬间。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封面观影小助手微信(搜索zj86969212),加入群聊,理想与你皆耀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