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早期现场分手(摩登城市里开出的古典之花)

香港女性作家里,我独爱李碧华。这位作家擅写辛辣曲折、凄艳悲凉的小说故事,在对于女性的刻画上更为一绝。她虽然生活在摩登城市香港,但小时却是在旧式的传统大家庭长大,因而其作品也受传统文化影响颇深。

李碧华早期现场分手(摩登城市里开出的古典之花)(1)

电影《青蛇》剧照

宿命的力量无可抗拒, 美好的事物最终归于寂灭。

李碧华受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浸染颇深。李碧华本人一再坦言, 她比较相信鬼神、命运、轮回之事。李碧华似乎是一个通灵的舞者, 肆意挥洒关于鬼神的臆想, 使作品有了鲜艳的色彩。李碧华的笔下, 宿命论成为冥冥中的主调, 这正源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天命观。

在《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由“潘金莲”与转世后的“单玉莲”前世今生的对比,揭示宿命的不可抗拒;在《秦俑》中则涉及三世之恋:三千年前, 秦始皇的郎中令蒙天放与寻仙药的童女冬儿相爱, 私情泄露之后, 冬儿被血祭俑窖, 蒙天放被泥封为俑像;20世纪30年代, 口含仙丹的蒙天放复苏, 巧遇酷似冬儿的女演员朱莉莉, 再续前缘;到了80年代, 当了考古人员的蒙天放与一日本少女相遇, 仍是昔日的倩影;在《生死桥》中, 老太监给幼年的怀玉、丹丹、志高算卦, 结果是:“一个是, 生不如死”, “一个是, 死不如生”, “还有一个, 是先死后生”。一语成谶, 结局应验了老太监的话, 一切寓于宿命掌控之中。

李碧华早期现场分手(摩登城市里开出的古典之花)(2)

电影《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剧照

李碧华小说中的宿命感成了人物悲剧性的重要来源。宿命的力量无可抗拒, 美好的事物最终归于寂灭。而轮回的观念在李碧华的笔下一再显现, 其根源正是中国佛教的三生之说。她的文字一直在寻找精神的皈依, 三生轮回的观念亦源于中国的传统宗教。鬼神观念也常在李碧华笔下浮现, 在一些小说中鬼神甚至直接成为主角, 如花、青蛇等皆是。此外, 鬼魂重返阴间限期七天、枉死城、孟婆汤等情节, 皆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源头。

期望真正的爱情却对其抱有怀疑,肯定爱情的美丽却又有感于爱情背后真相的残酷。

虽然李碧华的小说几乎都是悲剧收场,其实这正表现了她渴望爱情却又不相信爱情的观念,她期望真正的爱情却对其抱有怀疑,她肯定爱情的美丽却又有感于爱情背后真相的残酷。李碧华迷恋深藏于远古记忆里的事物,刻画了众多一厢情愿的相信爱情的人物,这都是为了再现人类精神中最值得记取的那一部分真情。在她的意识中还是抱有从一而终、殆身不悔的观念,这样在她笔下便有了《秦俑》里为爱等待三世、矢志不渝的蒙天放,《胭脂扣》中放弃轮回重返阳世寻找爱人的女鬼如花,《诱僧》里义无反顾为爱殉情的公主红萼,这些寻爱之人都怀有一种痴情绝恋的古典爱情观,而这种爱情观正是她所崇尚的。正如她所说,“我想每个人都向往天长地久的感情,也许因为得不到,就说算了,‘暂时拥有也好’,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欺欺人。另一方面,对我来说写小说也好,写剧本也好,都是将心中的梦想实现。于是我写天长地久的感情,写了如花这样的一个痴情女子”。

李碧华早期现场分手(摩登城市里开出的古典之花)(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