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新职业有哪些(新业态新职业新服务)

新业态新职业有哪些(新业态新职业新服务)(1)

新业态新职业有哪些(新业态新职业新服务)(2)

4月26日,晋中市“惠享晋中”大型促消费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涵盖家电、汽车、餐饮、美容、旅游等多个类型,初步让利额度1.2亿元以上,全市200余家企业踊跃参加。图为本地网络红人直播助阵,掀起了线上线下双线融合、联动助农增收的促销新高潮。 唐伟青摄

新业态新职业有哪些(新业态新职业新服务)(3)

超市水果摆放越来越美观。

新业态新职业有哪些(新业态新职业新服务)(4)

餐饮业推出机器人点餐服务。

新业态新职业有哪些(新业态新职业新服务)(5)

餐厅努力营造安全消费环境。

把握新机遇 助力新经济

有人买来土豆忘了吃,发芽了。新买的砂锅炖菜失败,菜变黑炭,砂锅裂缝。索性把发芽的土豆扔进裂缝的砂锅中,物尽其用,竟变一道美丽的风景。

有时,外界的失误,或许是自己转身的契机。砂锅从此不再被炙烤,土豆也有了二次生命,原本相互“折磨”,却最终成就彼此。

“危”中往往孕育着新机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省很多行业按下了“暂停键”,然而,新经济的成长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山西的互联网以及相关服务业、平台经济、“线上”经济等实现逆势增长,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务业更加科学高效,新业态、新职业、新服务、新消费不断涌现,闯出一片新蓝海,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以高效、便捷、共享为特点的新经济,是特殊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剪影。直播带货、云上办公、在线问诊等促进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催生出新服务、新职业,人们足不出户享受“宅”便利;倒逼之下,传统零售、商贸等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疫情“催生”出了新业态;公共服务领域打造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围绕铁路、航空、教育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等大数据大展拳脚……

化危为机,打好“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更加重要。在疫情防控中涌现的新业态、新职业、新服务、新消费,不应只是“应急之举”,更不应“昙花一现”,要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牵引带动作用,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推动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要注重多种业态的融合。新经济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互联网在不断打破产业间的壁垒,要主动推进跨界融合,做好“ ”文章。要善于从新技术中获取力量,把5G、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善用到产业行业发展中,助力新型消费发展。

新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助力新经济蓬勃发展;相关行业、企业要紧抓机遇,立足实际,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打通“堵点”“痛点”,多从居民需求出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程序,提升服务,巩固扩大成果,做大做强新经济。

张婷

创新模式 企业服务转向专而精

“我们现在线上销售可火了,疫情期间线上业务同比增长超20%,这也促使我们调整经营策略,迅速从沃尔玛‘极速达’发展到‘全城配’上线。”5月7日,沃尔玛超市长风街店店长王宁说。

在现场,王宁向记者展示了“沃尔玛到家”微信小程序,母婴会馆、酒水冲调、厨具家电、休闲零食、美妆个护等类别清晰,特惠产品、热门推荐等,轻轻一点,下单送货全部完成。根据线上消费数据情况,沃尔玛还加大海外产地直采力度,并在其小程序上扩大了预售高端进口水果的范围。

负责沃尔玛华北区大卖场业务的营运部副总裁王毅兵介绍说,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线上购物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尤其是鲜食、肉类、粮油、日化等商品非常热销。沃尔玛迎合消费需求的改变,及时调整思路,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由区域向市域配送拓展,从“极速达”到“全城配”、从以门店为中心3至6公里配送,拓展到一店配全城。如今,到店购物,可通过小程序实现快速收银;在家,可使用“沃尔玛到家”线上下单,享受送货上门服务。

疫情影响下,消费模式发生了改变。市场前沿的企业老板们开始迎合市场需求,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味知源莱茵小镇推出智能机器人无接触点菜配送服务;重庆小天鹅火锅店将贮存的食材改成大家喜欢的冒菜外卖;悟空与花儿茶叶店杨燕飞开启视频直播,一双儿女常常友情出演,颇受欢迎;亮亮农家乐将自家日常养鱼的鱼池改造成钓鱼场所;南方豪轩瓷砖销售开启了私人定制和直播服务……

太原市北方茶城总经理刘新兵表示,疫情之下,需求结构在变化,渠道结构在变化,营销模式也要相应改变。如果守在原点坐等市场恢复,还用原来的产品、思维、模式、手段很难适应市场变化,疫情过后,消费品市场将会变得更加个性化,需求市场很可能变得更加多元、小众、分层,企业必须要尽快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才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本报记者任志霞

在线代购 帮人选货成为新职业

“您看是要500克的还是要750克的;这个产品保质期快到了,重新给您拿一瓶得了;左手是进口的,右手是国产的,您看要哪袋……”王欣头上顶着摄像头,戴着耳机,正和网络那边的顾客沟通着该买哪件商品。

5月2日中午,刚送完太原市学府公园小区一单后,跑腿“小哥”王欣急急忙忙又返回长风街沃尔玛超市,为李女士挑选清单上的货品。

受疫情影响,减少出门成为广泛共识。王欣及时抓住这个机遇,升级了自己的装备,扩大了业务范围。“之前只有送餐、送药、送钥匙、送文件和排队、遛狗,这些跑腿的活儿。如今,除了跑腿,又增加了去超市、商场代购的业务。”王欣边“接单”边说。

王欣自购了摄像头,固定在头盔上,并通过蓝牙设备与手机连接,当与顾客视频通话时,对方就可以看到他眼前的商品。顾客只需进入王欣所在的购物平台群、微信群或添加“小哥”微信,就可以下单购买自己的生活所需品。现在,手机下单、线下配送到家或到指定地点取货,成为很多市民疫情期间采购肉类、果蔬、生活用品的主要方式,实现了线上购物,线下零接触的模式。

疫情期间,王欣每天接活不断,一天要跑70多公里。“现在购买米面油盐等生活用品的人比较多,而且多是大单,单次购买金额多在三四百元左右,所购商品也多集中在生活物资这一类。”王欣说。

本报记者王少斐

线上买菜 消费平台多了烟火气

“您好,这是您购买的商品。”5月7日上午,送货小哥提着打包好的蔬菜送到顾客手中,完成配送交接。收货人李慧说,疫情期间外出买菜受限,便用手机下载了美惠订菜App,晚上下单,第二天一早菜就送到手中,真是方便又安全,她已经习惯这种消费方式了。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过起了囿于家中的“宅生活”,消费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很多年轻人惊讶地发现,以前每天必逛超市或农贸市场的父母,用手机下单买菜比自己还顺手。

受疫情影响,像李慧一样许多消费者开始在线上买菜。65岁的张梅在疫情期间跟女儿学会了线上买菜。“真是没想到线上可选的菜品这么多,送来时还很新鲜,省时又省力。”张梅说。

疫情期间,出门不便,“云买菜”“云购物”热度飙升,生鲜类商品销售最为紧俏。据统计,春节以来,蔬菜水果、粮油、方便速食、调味品等日常消费品需求增长明显。京东生鲜、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等订单量暴涨。

记者在“京东到家”App上看到,沃尔玛、宁家鲜生、北京华联等大型超市,以及很多小型菜市场、生鲜门店、水果店等都入驻该平台,页面上标明各商家的基础运费、预计送达时间等。点击进入一家生鲜店选购页面,时令蔬菜、大肉家禽、粮油副食、主食熟食、火锅专区等分门别类,菜品丰富。

采访中多位市民表示,“云买菜”因其便利性颇受青睐,但缺乏直观体验,希望生鲜平台能进一步提升。“虽然线上买菜方便,但与现场买菜相比,部分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比如,现场买肉可以让摊主代劳切片、绞馅,但在线上平台却很难实现。增强购物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是线上销售服务的努力方向。”李慧说。

本报记者孟婷

直播销售 农副产品卖成紧俏货

“我们的广灵小米卖脱销啦!”点赞、下单不停刷屏,让郝莉敏格外兴奋:“农产品网上订单更多了,生意更好了!”

郝莉敏是大同市广灵县壶泉镇涧西村综合服务社负责人,几年前,她发现一个商机,乡亲们都用起了智能手机,拿着手机订农资、问农事。在当地供销社的扶持下,郝莉敏带领团队加入电商平台,黄花菜、小米、葫芦条、苦荞醋等农副产品不仅成了紧俏货,价格也比批发给销售商高出30%。

危中寻机,为了给滞销农副产品找出路,这段时间,不少干部、农民、网红纷纷走进直播间,为山西农副产品代言。

浮山县副县长代言促销浮山农产品,吸引了数十万网友;

万荣县副县长直播卖苹果,3小时卖出5.3万余公斤;

……

一根网线,让山西本土的好货飞出了大山,更带火了新业态。特殊时期,电商销售、智慧农机、线上服务等新模式大显身手,保证了农副产品从产地到终端的畅通。

“不过,农副产品电商,不是简单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卖,‘标准化’才是农副产品上行的基础。”省供销社郎卫国分析,多年来,农副产品一直不能和电商“完美结合”的根源在于,农民自产的农产品很难达到“标准化”,质量参差不齐,给上行带来难度。因此,要通过市场倒逼,实现农副产品从种到销的全程标准化生产,完善产、供、销全流程的数字化供应链。

郎卫国同时期待,政府部门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实施“互联网 ”农副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步伐,实现电商助农不只“一时火”,还要“一直火”。

本报记者张婷

(责编:温文、刘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