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为啥不过端午节(怀融日历5月22日)

蒙古人为啥不过端午节(怀融日历5月22日)(1)

5月22日,农历四月十八,是我国锡伯族同胞的“西迁节”。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西迁节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起源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时年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蒙古人为啥不过端午节(怀融日历5月22日)(2)

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主要活动

锡伯族西迁节的民俗艺术活动大多以庙会的形式在各乡镇的寺院里举行,或者按照崇尚大自然的古老习俗,到野外举办。其主要活动内容有“关帝磨”(效仿三国时的关云长精忠报国)、向索木达神祈求安康(意为祈求家小安康、驱逐瘟神归天)、向主管生灵的‘娘娘神,祈求多子多福,以及萨满跳神、攀梯等。同时举办射箭、摔跤、赛马、扭秧歌、民歌比赛,踩高跷等活动。

蒙古人为啥不过端午节(怀融日历5月22日)(3)

文化传承

传承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时生成的崇拜大自然、“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的古老渔猎习俗及其原始文化形态。

传承着萨满教的原始文化习俗。萨满教在锡伯族的民俗艺术中起到“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的作用。在民间留存着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神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许多原始形态,为中国和世界探究萨满文化提供着最为珍贵的活资料。

传承着“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锡伯族从西迁屯垦戍边时起直至20世纪40年代,长期学习使用满语满文,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锡伯文。为中国和世界满-通古斯语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着极为难得的“活化石”。

蒙古人为啥不过端午节(怀融日历5月22日)(4)

传承着锡伯族军民屯垦戍边的爱国奉献精神。为了戍守祖国西部边境,当年4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沈阳出发,从蒙古北路向西域行进,沿途战胜无数困难,将原定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零三个月,行程一万余里,就抵达伊犁,在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戍守卡伦抵御外侵,维护地方安定,参加平息叛乱斗争,付出重大牺牲。同时开挖大渠,建设家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由此培育了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新疆西迁节民俗艺术所要弘扬的永恒主题。

蒙古人为啥不过端午节(怀融日历5月22日)(5)

发展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更把“西迁节”提念起来。政府更是非常重视锡伯族的这个节日,每年的“西迁节”到来时,沈阳市政府与市民委都要召开茶话会,电影招待会,和锡伯族一起欢度这个传统的光荣节日。

从1982年开始,在“西迁节”时,沈阳市锡伯族群众,到北陵公园集会,举行纪念活动。介绍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与经过,讲述西迁戍边的意义,激励锡伯族人民继承祖辈光荣传统,发扬祖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缅怀保卫着祖国西北边疆的骨肉同胞。省市民委每年都到会祝贺,与锡伯族群众一起欢度节日。

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的锡伯族西迁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9)。

蒙古人为啥不过端午节(怀融日历5月22日)(6)

沈阳北陵公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