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是哪里(主城区建在冀鲁省界上的城市)

在国内,城区位于省界的城市很多,比如徐州、四平、湖州等城市,但像德州那样中心城区直接修在省界上,没有郊区乡镇作为外围,修建外环都需要跨省的城市的确比较少见了。

冀鲁是哪里(主城区建在冀鲁省界上的城市)(1)

冀鲁是哪里(主城区建在冀鲁省界上的城市)(2)

德州这片土地并不年轻,拥有千年的建城史,出现过多座古城,更是名人辈出。但在千年的历史岁月里,朝代更迭、黄河水患、兵荒马乱等等各种原因导致这里行政区域更迭十分频繁,甚至在较短的时间里,都会发生频繁的变更。通过翻阅历史,在德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存在时间比较长的是陵州(今陵城区),曾经的安德。自隋开皇九年(589)为德州治开始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州治移至陵州(今德城区)近800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州治。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开挖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南运河段迅速繁荣了起来,此时处于运河畔的陵州(今德城区)开始繁荣了起来,德州(治所陵城区)升为直隶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安德县、陵县并入德州,德州直领原两县之地,且治所由原安德县移治陵县县城。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于原安德县城(今陵城区)设陵县,自此德州、陵县治所互换。此时,德州州治紧挨京杭大运河,同时也是北直隶(河北)和山东布政使司的界州。明朝时期是德州开始崛起的时期,也是德州筑城的开始。《元史·崔敬传》载:元至正年间(1341-1370)无城郭。明·洪武九年(1376)设德州卫,在德城境内设了6所42屯。它们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北与城西北一带,即现二屯镇(德城区二屯镇)、长庄乡(今德州天衢街道办)和景县的庙镇(今景县留智庙镇)一带。明洪武三十年 (1397),德州卫都督张文杰、指挥徐福与全体卫军历时两年在运河东岸建设德州砖城。明·永乐五年(1407)设德州左卫。左卫的管辖范围多在城南和城西南,即现宋官屯镇及故城县的三屯、五屯等一带。德州卫“其军屯半与州境相接,半则散寄于各州县运河一带,卫屯绵亘二三百里”,据统计山东、直隶就坐落于十一州县,自上游堂邑、临清,下游至故城、景县、吴桥,东到乐陵计“正卫七所,计五十六屯。左卫六所,计五十五屯,共一百十一屯”。德州卫设立较早,目的保证漕运畅通,故“夹河而营”,即分布在运河两岸。德州左卫,目的是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所以:星罗棋布,散处八方”。现在德州区域包括运河对岸的故城、景县、吴桥中冠以屯、百户、千户、官庄、营的村庄,基本都是军屯时期形成的村居。德州卫左所十屯,在吴桥县者八;右所十屯,在故城县者四;中所九屯,在吴桥县者四;在景州者五;中左所六屯,在景州者一;后所十屯,在景州者三,在故城者二,在吴桥县者一。如今在吴桥县、景县、故城县,仍能看到第四屯、第五屯、小第九、大第八、西第八等这样的村落。此外,还有在靖难之役期间在德州运河沿岸修建了十二连城,南起北营,北至哨马营,长约10里,至今运河岸边仍保留着哨马营、驸马营、北营这样的村落。清初曾承启明代的屯兵制,后来逐步对亦军亦农的的卫军采取了裁减降撤。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全部裁撤,并将刑名钱粮归并于附近各州县。故原德州二卫的七所五十七屯便划归了德州管辖,其他军屯分别划入吴桥、景县、故城。清·宣统元年(1909年),时任德州知州的杨学渊,对所屯和乡里村落进行了合并重新划区。将全州划为九个区:即城厢区、连城区、将陵区、绎幕区、屯氏区、龙潭区、临齐区、安德区、厌次区。

民国时,将德州改为德县。这时的德县仍沿用了原九区制。民国二十年(1931年),时任德县县长的李树德公布了德县的区划:城厢为第一区、连城为第二区,将陵为第三区,绎幕为第四区,屯氏为第五区,龙潭为第六区,临齐为第七区,安德为第八区,厌次为第九区。其中,德县第三区、第四区,就多为今运河西属河北的某些村落。

1943年原属德县三区的百草洼、五里庄、阎庄等五十多个村庄,划归景南县管辖。属德县四区的三里庄、魏庄、代官屯、八里庄、钟辛庄、杨家圈划归故城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将已属景县留智庙镇的五里庄、张庄、陈庄、李庄、李家门楼、叶园、宋家道口、东营、西营等十五个村庄,及已属故城的代官屯、八里庄、钟辛庄等六个村庄,划归山东德县管辖。 1953年9月,李家门楼、叶园、宋家道口、东营、西营等五个村庄,又从德县划归了景县。

1953年11月,桑园镇、刘池、大兴、罗辛、小第八、大第八等八个村划归吴桥县。

1956年3月,将德县的陈庄、张庄、李庄、阎庄、屠屯、五里庄、三里庄、魏庄、代官屯、卢家八里庄、罗家八里庄、钟辛庄、杨家圈等村庄划归德州市(德城区)管辖。

1964年11月,河北、山东两省,以漳卫新河为界,左岸为河北省,右岸为山东省。将原吴桥县赵虎、赵寨、赵芙蓉、刘汉4个公社75个自然村划归陵县,后划入德城区。

时过境迁,那些曾经属于德州的军屯已划入河北省,成为了河北最靠近山东的地方。有些军屯已经消失,有些军屯仍矗立在运河西岸,也有军屯基址上建起了新的村落。《故城县志》记载德卫所有三处:第一处是正卫右所,下辖屯田分别是头屯、二屯、四屯、六屯、八屯、十屯。头屯在夏庄乡(今夏庄镇),二屯在现在的故城镇,四屯就是现在的四女寺河北岸盐店,六屯据考证没有准确地方只是一个屯院,八屯就是现在故城镇的第八村,十屯就是现在青罕镇的第十村。 第二处卫所是正卫后所,下辖赵鲁屯(今里老乡)、大屯(大化村东北)、四屯(皮婆屯)。第三处卫所是左卫右所,下辖李官屯、薛官屯、曾官屯、黄官屯,这几个屯村都在现在的饶阳店。

曾经的德州卫管辖的范围横跨运河两岸,后来在清末裁撤后运河西岸的大部分村落划给了河北。后来又因各种原因,又将一些村落划了出去。建国后,因治理海河流域水患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又有一些村落划给了河北。1964年,河北、山东两省划界调整,基本上是以卫运河、南运河、漳卫新河为界的,很多曾经运河上的古城被一分为二。不过庆幸的是,从四女寺到石德铁路段并不是以南运河为界的,而是穿城而过,让德州保留了运河西岸一小部分。至于为何后来叶家园、李家门楼等村落划给景县,估计也是为了方便大运河治理的需要吧。

德州在明清时期崛起并繁荣,做过直隶州领过县,也做过无领县的散州。但是德州未曾领过直隶(河北)的县,甚至还曾属于过直隶(河北)景州(今景县),基本上处于东昌府、河间府、武定府、济南府的交界处,归属不定。民国时期,直接就成为一个普通的县,好在有铁路没让他像其他运河城镇那样落寞。不管是明清还是民国,德州的规模比较小,人口几万人而已。建国后,设立德州专区,但也是饱受黄河水患之苦,发展比较缓慢,甚至一度被裁撤。1961年再次恢复德州专区。

改革开放后,德州城市迅速扩张。当时运河西岸尽管地方比较小,但是集中了德州的工商业,是德州的中心城区,即使在今天那里依然建有几个大型企业。狭小的运河两岸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德州的城市发展,因此开始迅速东扩,从岔河一直扩展到减河,而后扩展到马颊河畔的陵城区,东西跨度30多公里。然而犬牙交错、地盘狭小的铁西已经没有了发展的空间,在这里的开发区也已被撤销,曾经很多繁华的工业厂房、商业街道没有了以往的喧嚣。以前,德州城很小,运河西岸还有几里地才能到省界。如今,德州城都已修到了省界上,公交也已开进了河北的小区。一条路、一个门、一道墙组成了省界的一部分,有的小区出门是山东,进门是河北。这样的行政区划给德州的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给河北人民带来了不便。德州原有的运河大道已经穿越城区,如果想要外延西外环就得经过河北,西北绕城更是进入了河北境内,导致我们渴望的大外环至今无法全面建成。我们的北外环在城区东北有个大弯,何尝不是在躲开省界。如今城区全面东移,既是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无奈的选择,根本无法做到四面展开,只能往东南方向扇形发展。这些河北的村落曾与德州密切相关,今天更是与德州密不可分,德州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资源,而他们也习惯去德州。如今走在德州大街上,河北牌照遍地都是。

不同时期人的思维不一样,如今新的时代应该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调整一下省际边界。假如曾经能想到有今天的发展,也许我们就会争取更多河西的土地。查阅了一些资料,如果那些军屯仍保留在德州的话,西外环就可以完全建起来而无需借地河北,这样才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